原标题:“00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述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口号,是毛主席创作《沁园春·雪》时用的小炕桌,是毛主席在杨家岭耕种过的那块菜地,是周总理用过的那架纺车,是枣园的灯火,是延安的宝塔……”
6月8日,陕西延安举行了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城市主场活动。“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是延安城市主场活动的主题。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视察时指出,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注重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
在巍巍宝塔山下,17岁的延安中学高二学生杨紫欣作为学校每月一次延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主持人和校史馆讲解员,表达了她通过参与一次次活动,讲解一件件文物对延安精神的理解:“革命前辈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时刻感召着我,激励着我。”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致辞中说,6月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北京召开的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对保护文化遗产有更大声势、更高规格的宣传和推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作出的新部署,充分体现出中央对文化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对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工作的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向。
“我是一个延安娃,是延安的水土养育了我,是延安精神教育了我。”杨紫欣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现在上高二,课业负担逐渐重起来。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革命前辈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往往会成为激励她坚持学习的动力。
在艰难的抗战年代,延安是无数年轻人向往的革命圣地。1938年,何其芳在延安写成《我歌唱延安》,其中写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唱歌。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几十年来,延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时过境迁,延安保留的6.2万件文物、445处革命旧址成了延安精神的重要载体,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刘玉珠表示,文物之美,在于精神世代传承。革命文物是最能展现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实物见证,正值新中国70华诞之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放在延安举行,其目的就是要广泛传播延安精神的时代风采、革命历史的丰功伟绩、红色文化的永恒魅力,不断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把革命文物保护好,把革命传统弘扬好,把革命精神传承好。
据了解,在延安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物局、延安市人民政府承办。遗产日期间,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暨革命文艺家馆开放,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论坛、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文化遗产公开课同时举行,“丹青记忆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2019)”等系列活动同时举办。(刘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