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全民健身日场景 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 摄
过去一年,你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吗?是否发觉社区里又多了几条健身步道呢?今天,《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正式发布,报告从多个方面介绍总结了上海在发展全民健身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满意,市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保持稳定,市民体质健康状况良好。报告指出,去年上海的“300指数”总分为245.8分,较前一年度有所提升。 “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以及“体质健康”三项组成单项指标均处于“满意” 区域。
根据《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的统计,上海的“健身环境”评分为80.8分,发展总体保持稳定。过去一年,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上总投入财政经费达28.6亿元,较上年增长136.4%。其中,总投入的83.6%作为全民健身专项工作经费;其余16.4%的投入作为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另外,本市去年新建成市民健身步道89条,社区体育设施日常开放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开放持续推动,经营性体育场地提供有益补充,市民多元化体育锻炼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图说:全民健身日场景 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 摄
2018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为42.8%。与2017年相比,19-2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市民成为上海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本市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办赛主体。作为上海全民健身代表性赛事,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不断建立和完善办赛标准化体系,实现了100%社会化办赛,其中有154家企业和248个社会组织参与,共举办活动6186个,80万市民、近250万人次参与其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申城市民体育消费情况呈收敛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有体育消费人群占比为80.9%,人均体育消费升至2580元。其中,6-17岁的青少年人均体育消费为3327元,较消费水平最高的18-59岁人群仅低39元,青少年人群的体育消费能力不容忽视。报告还显示,申城市民的“体质健康”指数为83.5分,总体发展令人满意。美中不足的是运动干预得分较低,需要提升市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由上海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承担评估工作。报告的最后也提出了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发展对策。
一是要便民惠民,不断完善市民身边的健身环境。为解决市民“健身难”问题,不断扩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充分利用写字楼宇的屋顶和地下空间等资源,推动市民身边体育设施的布局工作。
二是要开放创新,着力打造精彩纷呈的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发展要素之间要逐步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实现互相促进、共同作用的高质量全民健身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三是要主动健康,积极构建科学健身指导的新格局。培训社区医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积极推进区、街镇等层面的体医结合慢性病运动干预工作。在开展运动技能培训的同时,着力普及运动防护和现场急救知识,开展更为广泛、更具针对性的健身培训和指导服务。据了解,2019年,市体育局将与卫生健康委合作共建80个“智慧健康小屋”,推动本市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