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晓蓉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余梦迪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超200万,约占全球患者总数的一半。
而手发抖、身体发僵、动作迟缓,这是很多人印象中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专家提醒:其实,夜间熟睡时突然乱喊乱叫,拳打脚踢,甚至腾空翻滚,也可能是帕金森病前期的预警信号。
晚上做噩梦,或是帕金森病预警信号
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卫国称,帕金森病前驱期有多个预警信号,如嗅觉障碍、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抑郁、便秘等,而RBD是帕金森病前驱期最强烈的预警信号,它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关系最为密切。
“在已诊断的帕金森患者中50%有RBD,而有RBD 的患者未来发生帕金森的危险性会增加130倍,也就是说RBD患者是帕金森高危人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记者了解到,RBD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且以老年患者最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这种病的特点是:患者在深睡眠期出现异常、破坏性的梦境,且常常伴随暴力性的复杂运动行为,如大声呼喊、尖叫、踢蹬和击打等。
值得一提的是,与不伴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相比,伴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者病程进展更迅速、早期拟多巴胺类药物治疗剂量更大、运动并发症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更常见,更易发生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减退脑电图显示觉醒时脑电频率相对缓慢。
65岁以上老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帕金森病
据悉,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痴呆患者人数迅速增加。
去年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患者人数仅次于脑血管病,居于第二位。65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1.7%的男性,1.6%的女性患帕金森病,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这类疾病又不像脑血管病,有较明确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
刘卫国教授告诉记者,2015年以前神经内科医生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如行动迟缓、震颤、肌强直等和对左旋多巴类药物的良好反应来诊断疾病,但实际上出现这些症状已到了疾病的中期。2015年国际权威的帕金森病组织发布了帕金森病前驱期的诊断标准,预示着可以更早地诊断该病。2016年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开始支持中国帕金森病前驱期的研究,南京脑科医院在江苏省首先开展该项工作。而且,他们从2018年开始联合南京社区的同志在南京鼓楼、建邺等地区开展了老年人群的筛查工作,目前已筛查2000人次,其中发现50多位前驱期高危患者。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建议经常打太极拳
对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睡眠状况,特别是发现老年人有夜间坠床及肢体损伤现象,要询问是否有噩梦发生。如果怀疑有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要积极动员做多导睡眠监测,及时确诊。此外,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临床症状中的损害性行为很高,严重威胁患者及其陪伴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其中以体表瘀斑、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因此,要对患者及其陪床者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例如,加放床档,床下铺设柔软的地毯或地垫以起到缓冲作用。将家具的边角用软物包裹,对玻璃窗进行安全保护,睡前床周围移去潜在的危险物品,如利器、玻璃杯、暖水瓶等。
最后,专家提醒帕金森病需要尽早发现并且治疗,这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内科治疗用药非常重要,可以推迟和预防运动并发症。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毁损性手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治疗手术),手术同样只能改善运动症状,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相应减少剂量。”同时,运动对于早期患者,还是非常重要的。刘卫国教授说:“像太极拳这样协调性强的动作,会对缓解患者肢体活动僵硬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