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谨慎开放态度对待志愿填报
高考出分之后,录取工作开始,这段时间考生及其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莫过于志愿填报。选准一个心仪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对于考生未来发展可以产生深远影响,与志愿填报有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
但一个不好的现象也开始出现,那就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各色人等出于各种目的而假以权威的面目出现,给予考生及其家长片面的、不科学的引导。比如,他们画出一个大学的学科划分坐标图,将师范专业描述为又丑又穷群体选择的专业,还对文科专业的就业前景予以夸张表述。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对不同专业之间关系的描述是武断的、不科学的。根据我们在相关学术网站上的检索,目前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于数据的定量研究,非常少且不是很深入。即使是在该领域的所谓权威判断,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积累或感性认识,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家长也必须认识到,高考录取中的专业选择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市场就业、高校培养,也要结合个人兴趣和家庭情况,还要考虑到当年的高考录取分数和其他考生的填报状况,总体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家长在选择专业填报机构时,一定不能盲目相信自媒体上的宣传。
在选择专业时,毫无疑问要与未来的工作进行挂钩。家长和考生们希望选择一个对未来工作有最大帮助的专业,这是非常正常和合理的。那么,高校专业和未来就业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有研究表明,专业与未来工作的匹配程度可以显著提高入职时即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水平,但对于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目前还没有比较确定的结论。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根据《2016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展示的工作三年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排在前三名的专业分别是法学、汉语言文学和英语。数据表明,文科专业的“长期就业表现”是比较乐观的。
专业与工作匹配程度还有一个“带宽”的特征,即不同的专业在一个或几个行业、岗位的适用性方面是不同的。比如,医学、审计、公安等专业与就业岗位或行业的匹配度非常高,专业的针对性很强。所以,这些专业在找工作时都比较集中在几个相关行业。而一些文科专业的“带宽”就比较大,如中文、经管适合很多单位的不同岗位,因此未来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后的表现以及学习,调整空间也很大。从这种角度看,不少考生及其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认为读了某个专业,未来就限定于这个专业领域,或者必须在某个领域就业才算成功,这样的想法有明显的局限性。
从高校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考生及其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完全不必焦虑。当前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在填报志愿的个数、录取方式上更加科学;越来越多的高校强调本科教育要走“淡化专业、强化通识”的路,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打破专业壁垒,尊重学生入学之后的选择权利,如增设双学位,在入校后给予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跨界机会。因此,家长和考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中,固然要给予适度的谨慎,但也不必太焦虑,因为未来的变化以及发展空间一定越来越大。(蒋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