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大学:六十年深情书写“农”字文章
仲春时节,江苏大学徐立章团队正在实验室加班加点进行传感器标定和部件优化,还有20多天,他们研制的智能联合收割机即将开进田间实地验证收获性能,“机手只管开,收得怎样、损失多少全部由机器自动检测调整。”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要集聚、培养一批现代农业装备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表示,60年来,江苏大学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地上深情书写“农”字文章,不仅培养了我国农机学科第一届本科生、硕士生,以及我国第一位农机博士,还累计培养了87000多名农业装备工程人才,形成了综合性大学为农服务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情怀。
农业装备创新链紧贴“三农”实际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5亿亩,超级稻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7年超级稻推广面积已达到了1.36亿亩,然而,传统的收获机械却跟不上高产水稻的“趟儿”。
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致力于研究收获机械关键技术及应用,他的团队在海南、黑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水稻主产区建立了15个机械化高效收获试验、示范基地。其“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专利技术,显著推动了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与外资品牌相比,国产高端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损失率更低、作业性能更好,价格却更便宜。这一发明专利斩获了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成为我国农机收获领域的首项国家专利金奖。
“油菜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低能耗多功能节水灌溉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近10年来,江苏大学在农业装备领域共获得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伴随着科技创新的脚步,江苏大学农业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5个ESI显性学科全部进入全球前5‰。
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农业难题,“机器换人”是题中之义。江苏大学积极投身这一领域,在全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中,作为主要技术承担方,高质量完成了水田耕整机、插秧机、施药机、收割机四种机型的无人演示工作。负责人魏新华教授介绍,通过双天线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精准作业,同时开发相关的控制协议,针对不同农业机具进行无人化技术的改造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整个田间作业过程的无人参与。
技术成果转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我国脱水蔬菜出口量约占世界脱水蔬菜贸易总额的40%,然而,我国蔬菜脱水加工技术存在能耗高、用水多等问题。江苏大学马海乐团队把超声波、红外线、电热干蒸汽等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于蔬菜脱水加工领域,使蔬菜脱水加工告别了“开水漂烫、热风吹干”的“洗剪吹”时代。
以装备为特色,该团队历时两年,顺利建成了农业部蔬菜脱水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如今,兴化一家蔬菜加工装备企业与该团队合作,进行成套化新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了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800万元。由马海乐主持的“农特产品低损清洁技术装备研发”也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支持。
一种产品振兴一个镇,一个产业改变一座城,这是在浙江温岭上演的“农民靠水泵致富”的乡村振兴传奇。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流体机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信息辐射的重要基地,其潜水泵理论与关键技术被国内潜水泵生产企业普遍采用。在江苏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温岭大溪镇潜水泵年产量达1000多万台,出口占50%以上,解决了十几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产学研合作全面开花,究其原因是近年来江苏大学积极打造以知识产权为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新模式,在国内高校先试先行专利分割确权管理办法,激励职务发明人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学校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近14.3亿元,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61%的毕业生植根于农业装备行业
在服务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江苏大学已经累计培养了87000多名农业装备工程人才,61%的毕业生植根于农业装备行业。
毕业生徐正华创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久富插秧机销量连年数倍增长,国内市场份额位居第二。毕业生刘春生研发出一系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将稻草、秸秆、稻壳等废弃的天然生物质能源变成高品质的能源——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燃气、木炭等。毕业后,刘春生返回家乡徐州创业。生物质气化炉、秸秆压块机……大学时的这些发明创造,成为他创办企业的主导产品。公司产品出口到了美国、俄罗斯、印度和越南等国家,实现了年产值过亿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农机专业逐渐转冷的情况下,江苏大学另辟蹊径,把冷门变成热门,成立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恢复农机本科专业招生。为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现代农业装备优秀人才,江苏大学与国内外高校签署了农机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在雷沃重工、东风农机等农业装备龙头企业建立本科实习基地,并依托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将优势科研资源用于本科教学,推动科研内容进入课堂教学,强化教学优质资源建设。
袁寿其表示,江苏大学正在努力建设农业装备行业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创新和共性技术发源地,以及高端装备创制地和农业装备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提档升级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