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学旅行在中国渐成热潮。从教育角度看,中国人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而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说法过去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但现在确确实实变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为。
从旅游的角度看,研学旅行作为一类新兴的旅游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据统计,青少年占全球游客总量的20%;仅就研学旅行市场本身而言,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人数超过两亿人,如果以6000万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人均消费1000元计算,就有600亿元的大市场。正因如此,《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特别提到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作出了“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工作部署。基于这一文件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正是在各方面的大力推进下,中国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
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研学旅行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少,迫切需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升级。
要从“目光向外”转到“目光向内”
无论是2014年国务院31号文件,还是2016年教育部的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所以说,研学旅行的主体应该是青少年的国内旅游,而不是出境旅游。但近年来,由于出境旅游收益高,使得经营者在发展研学旅行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境外。
从市场而言,参加境外游学是个体和经营者的双向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从国家层面而言,发展研学旅行的初心,是要让青少年更多了解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正因如此,国务院文件强调的“鼓励对研学旅行实行价格优惠”,也指的是国内研学旅行。未来,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将更大精力放到培育国内旅行市场上。
要从“粗放发展”转到“精耕细作”
现在市场对研学旅行存在不少误解。比如,暑期非常火爆的组织中小学生旅行团参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校园,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只是教育资源观光游,并不能算真正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把研学和旅行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研学旅行面向的是特殊的市场,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
研学旅行的载体是旅行,核心是研学,简而言之,就是青少年学生在异地进行的、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学习行为。因此,研学旅行精耕细作的重点要放到研学上,要针对青少年的需求,整合不同的资源,开发创设出不同类型的研学内容。
比如,绍兴开发的“跟着课本游绍兴”,就通过真实再现鲁迅等作家在作品中描述的环境,而成为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绍兴古城免票,更使得研学活动的社会效益放到最大。而像山东曲阜儒源集团将传统国学培训与曲阜三孔景点参观结合起来,河南少林寺将武术培训与弘扬少林文化结合起来,也都体现了研学旅行在市场上精耕细作的要求。
除此之外,对于研学旅行,对旅行社的组织和导游讲解也有不同于传统旅游团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讲,导游在研学方面的专业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学旅行的品质。尽管目前已经开始出现个别像北京京华教育旅行社这样以研学旅行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旅行社,但是市场的细分还有待加强。未来应该是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也有助于从供给侧推动研学旅行的转型升级。
要从“单打独斗”转到“携手并进”
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这其中特别需要企业、协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推动。对参与研学旅行的企业而言,重点是将品牌做好,服务做精,安全做细。要在保证青少年研学安全的前提下,针对研学旅行市场自身的特点,开发出有竞争力的研学旅行产品。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首位度还很低,小散弱差的企业非常多,同时随着研学旅行市场的快速成长,企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还很普遍。未来需要通过发挥知名研学旅行企业的标杆引领作用,推动研学旅行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研学旅行的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低,尽管目前有的协会从教育口切入,有的协会从旅游口切入,但社会影响力还很弱。在日本这样比较成熟的研学旅行市场中,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协会在教育、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推动研学旅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在中国研学旅行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政府掌握政策资源。像把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等政策,无疑会对做大研学旅行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另一方面,研学旅行对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它不同于纯市场行为的旅游,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税等政策支持,来体现研学旅行的一部分事业属性。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学旅行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牢牢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自身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一定能够实现研学旅行的转型升级。
(曾博伟系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