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6月16日电 题:陈光磊和关艳云:金牌教练“接力”为中国速滑育人才
中新网记者 王妮娜
2004年,20岁的于凤桐在美国盐城速滑短距离世锦赛上夺得男子500米金牌,因而在世界速滑界一战成名。
在公开场合,他不止一次地说,他之所以能站在国际赛场上夺得金牌,要感谢两位恩师——关艳云和陈光磊。关艳云和陈光磊这对夫妻是黑龙江省速滑界里的两位“金牌教练”。
14岁,于凤桐先跟着关艳云做青训,17岁时“移交”给陈光磊,一路走到了世界赛场……就像这样,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对金牌教练为黑龙江速滑领域搭建起了“一条龙”的培育体系,为中国速滑和黑龙江速滑输送了一批批的速滑人才。
2021年5月末的一天,这对“金牌教练”一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忆了那些为速滑燃烧的日子。
冰刀藏在“绊子垛”
“距离我创建第一支小速滑队至今,得有42年了。”关艳云说。
关艳云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人,1965年,她12岁时开始滑冰。那一年,她在伊春市铁林校读小学,平时,她的短跑、长跑和环城跑成绩都很出色,环城跑时,就连学校里的男孩子也没有几个能跑过她。
在一次运动会上,关艳云被伊春市体校选中,开始速滑。
“当时没敢告诉家里,怕家里不同意。体校发冰刀、发训练穿的薄毛衣裤,我就每天晚上训练完,就把冰刀往我家门外的绊子垛里一塞,藏起来,第二天再偷着拿出来,背着去学校。”关艳云说。
关艳云家有9个孩子,她在家排行老七。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都认为学速滑不是什么“正经事”,就是玩,以后也不知道能干啥,所以关艳云就这样偷摸地训练了一年多。
直到1966年,关艳云要去参加伊春市的比赛,才和家人说。那时,关艳云已特别喜欢滑冰了,父母看着关艳云喜欢,滑得又好,就支持她滑冰了”。
那次比赛中,关艳云这个速滑新兵不比老学院队员滑得差,因为滑得好,她就留在了伊春市体校业余滑冰队训练,不久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滑冰都停了。
创建东方红小学业余速滑队
1970年,黑龙江省开始恢复速滑训练,要组织全省的速滑比赛,关艳云和陈光磊都参加了那次在佳木斯举行的全省速滑比赛。
“那时候,我就认识关老师了。我原先是伊春市南岔第二中学速滑队的队员,后来调到伊春体校了,在伊春体校学习。”陈光磊说。
1979年8月,关艳云调到伊春市东方红小学任体育教师,在这里,她因为热爱速滑,组建了东方红小学速滑队,这也是伊春市第一支业余小速滑队。
关艳云那时26岁,已和陈光磊结婚了。当时,陈光磊在一家工厂工作,两个人因对速滑的热爱,用业余时间,一起教小学生滑冰。
东拼西凑“攒”起速滑队
当时,第一批业余小速滑队有八九个孩子,都是班级里学习好、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学习不好的,班主任也不让练哦,学校好才让练。”关艳云回忆说。
当时,关艳云带着学生们到伊春市南岔区的月牙湖训练,用学校原先仅有的几副旧冰刀训练,两个孩子用一副冰刀。关艳云每周一共要上18节体育课,平均每天3堂课,因为学生们每天训练,学校只有一个磨刀架,关艳云就每天利用下课和午休时间磨刀,“有点时间就磨刀,没有一气儿磨完的,都是利用零碎时间。”关艳云说。
整支队伍只有关艳云一个人,陈光磊会来一起帮忙,他们都是用业余时间带着孩子们训练。
因为这支队伍没有经费,像所有的训练器材,全是靠夫妻俩想办法解决的。
“训练要用滑板,工厂当时给点杠铃、架子和木方子,我们再找点胶合板,自己往上打蜡,把家里的电熨斗也拿来熨烫,就这么自己做训练用的器材。”陈光磊说。
当时,伊春市冬天烧煤取暖,煤烟重。一大早4点多,关艳云和孩子们就到月牙湖上,先将一层煤灰扫掉,然后用自己制作的浇冰车浇冰。
“一个铁爬犁,上面放个大油桶,油桶焊上一个大铁管子,管子口都钻上眼,慢慢拉着走浇冰。”关艳云说,有时候,浇冰时,棉裤都湿了,在零下20℃的天里,棉裤都冻硬了,关艳云和陈光磊就找个棍子敲一敲,把冰敲掉,然后继续带着孩子们训练。
小城队员夺得全国速滑冠军
1985年,黑龙江省举行全省中小学生速滑比赛,关艳云带着队员参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东方红小学因此被评为黑龙江省级速滑运动传统校。
关艳云带的速滑队,每批学生有二三十个。1985年,陈光磊被调到伊春市南岔区体校工作,之后又调到伊春市体校当速滑教练。他和妻子关艳云一起培养速滑运动员,从小学到体校,他们一起带出了很多黑龙江省早期的优秀速滑队员。
因为速滑队多次在全省比赛中成绩优秀,1992年,陈光磊带着3名伊春市的速滑运动员,借调到黑龙江省队训练。
当年在全国的速滑比赛中,陈光磊带出的运动员冯庆波就取得了全国男子3000米和5000米的冠军。
这样,1992年,陈光磊正式调到了黑龙江速滑队当教练,关艳云也到了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当教练。
夫妻“接力”培育出世界冠军
世界杯冠军于凤桐就是这样夫妻俩“接力”培养出来的。
“于凤桐原先是伊春市南岔区东方红小学速滑队的,1998年,我收回来的,跟我训练了3年,2002年,陈老师选他进省队了。”关艳云说。
在这段“接力”式的训练中,于凤桐的速滑成绩一直在上升。于凤桐说,“他们教我如何滑冰,如何滑得更快。”
“当时,我选于凤桐到我的队,是因为我看这个小孩挺好,冰感好,有悟性,滑冰时动脑子,很聪明。”关艳云回忆说。3年后,于凤桐进入了陈光磊的黑龙江省速滑队。原先,陈光磊是一名全能教练,主要是长距离教练,自从于凤桐和当时速滑的女队员任慧进队后,陈光磊看这两个人的素质都非常适合短距离,在短距离上更容易出成绩,当时,他10多年一直研究的是长距离速滑训练,但因为于凤桐和任慧,他开始和这两个队员一起,跨入短距离训练。
“长距离和短距离速滑技术不同,短距离技术要求更细腻一些,技术要更精细,一旦有失误,就没有挽回的余地,在速度、爆发力和力量上,都要比长距离要求更高……”陈光磊说。
陈光磊会看书研究短距离训练,在国际上参加比赛时,也研究世界短道速滑高手们的训练,他和于凤桐都经常看,反复看,认真对比研究,在自己的训练中做哪些改进,时刻注意搜集国外一些先进的信息,然后对于凤桐进行专项地训练。
于凤桐身高170厘米,在以身高为优势的速滑界,他练习速滑本身就吃亏,陈光磊结合于凤桐的个人特点,为其制定了以高频率弥补身高不足的训练计划,这需要同时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上做专项技术的训练,于凤桐在陈光磊的指导下,如鱼得水,进步很快。
2008年至2009年赛季,于凤桐摘得500米世界杯总决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捧起金冰刀的男子速滑选手。
爱徒如子 见证中国速滑代代传承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关艳云和陈光磊夫妇一起携手在中国速滑领域走过了40多年的时间,培养了一批批的中国优秀的速滑运动员,这些运动员从他们这里走向了世界赛场,捧回了一个个金灿灿、沉甸甸的奖牌。
任慧,2006年都灵冬奥会女子500米铜牌得主;
关成雪,1992年全国运动会女子全能项目季军;
刘广彬, 全运动会男子全能项目冠军,2017年平昌冬奥会速滑铜牌高亭宇的教练员;
卢亚君,亚冬会女子5000米冠军;
张爽,世界短距离锦标赛女子500米季军;
牟钟声,徐金金,李岩哲……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在中国速滑历史上留下的一个个沉稳而坚实的脚印。
40多年的从业经历,陈光磊和关艳云爱徒如子,和运动员情同亲人。
每到假期,关艳云经常把运动员带回家过年。一个叫小谷的运动员,家里很困难,父亲是铁路工人,受伤卧病在床,母亲没有工作,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上学,平时连吃个鸡蛋都很难。关艳云只要家里做丰盛一点的饭菜,就把他接到家里,给他补充营养。
小谷感激在心,他进入省直专业队转正后,把第一个月工资给关艳云送来,说要报答教练多年对他的帮助和培养。关艳云看到了小谷热腾腾的心,她感动了,但她仍婉拒了,让孩子把钱寄回了家……
世界冠军于凤桐在16岁时,跟着关艳云训练,他曾一度迷上了在电子游戏厅打游戏,只要休息,就往电子游戏厅跑,本来滑冰的训练强度就很大,关艳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影响训练。
关艳云苦口婆心地,让于凤桐放下了游戏,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当年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就取得男子短距离全能第4名的好成绩。
江山代有才人出。40多年,关艳云和陈光磊为黑龙江和国家输入了很多速滑人才,如今,这些人才已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中国速滑界的精英和人才,他们曾经的无私付出、无畏前行,才成就了今天中国速滑界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