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27日电 4月23日下午,哈医大四院麻醉科、普外一科成功合作为1例渐冻症患者完成剖腹探查空肠造瘘营养管置入手术,为医院首例。
71岁的李阿姨,三年前罹患渐冻症,病情已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瘫软、呼吸困难、吞咽障碍阶段,只能依靠流食和间断性使用无创呼吸机维持生命。患者吞咽困难日趋加重,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小肠造瘘置入营养管手术。
据悉,渐冻症属于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进行性肌萎缩患者多在5年内死亡,为这样的老人实施开腹手术,麻醉的问题无疑是难上加难,多次求医无门使得老人身陷囹圄。
4月21日,李阿姨家属慕名找到了哈医大四院陈洪生教授,入住普外一科准备手术治疗。麻醉的问题是手术成败的首要因素,渐冻症患者手术的麻醉,是麻醉界公认的难题,用药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患者症状加重,甚至带来致命性的并发症。此类患者需要非常慎重的选择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种类,椎管内麻醉可导致肌力进一步下降,存在肌力不可逆的风险而被列为禁忌;使用肌松剂可能出现呼吸功能无法恢复、造成终生携带呼吸机的可怕后果。为此在戚思华主任的指导下麻醉科专程为老人进行了术前会诊,制定了采用短效全麻药复合切口局部麻醉的个体化麻醉方案。
手术当日,麻醉科马雪松教授和贺振秋医生对李阿姨采用了一种无创气道管理下的全麻技术(麻醉气道管理机器人技术),以“吸入麻醉复合瑞芬太尼”为主实施全身麻醉。13:10患者进入了手术间,面罩吸氧、轻微镇静和动态生命体征监测完成后,在麻醉气道管理机器人的辅助下老人进入了稳定的静吸复合全麻状态,手术消毒铺巾完成,陈洪生教授首先对手术切口进行了充分的局部麻醉。13:40手术开始,暴露肠管前患者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稳定如初。14:05肠管探查时,患者血压突然飙升,“手术暂停,加深麻醉,控制呼吸!”吸入麻醉药和瑞芬太尼被调整到了高剂量,2分钟后探查腹腔强烈的应激反应被有效抑制,肠管探查继续进行……14:50手术顺利完成。在麻醉机器人的辅助下李阿姨自主呼吸逐渐恢复,很快脱离了全麻状态,15:00患者完全清醒,15:30患者顺利返回了普通病房,安全地度过了手术期。
据介绍,麻醉气道管理机器人是哈医大四院与哈工大合作首创研发的临床技术,该技术创新地实现了全程无创通气条件下的全身麻醉,和现有的插管全麻技术相比具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避免患者气道插管通气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避免大量“冗余”麻醉药物的应用。该技术不但可以替代一般性时间较短的插管全麻技术,很适合上述危重患者的麻醉管理,目前已有数百例全麻患者为此获益,该项技术为我院独有,预期推广应用后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
麻醉气道管理机器人
手术中
回到病房
马雪松: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麻醉科副主任 麻醉党支部书记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专业,从事临床麻醉工作2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老年外科、小儿外科、产科等多种学科的危重病人麻醉和急救复苏工作。致力开展临床科研和新技术创新工作,获国家专利10余项。主持研发的“注药式气管导管技术”、“麻醉气道管理机器人技术”、“输液加温装置”、“球囊式麻醉废气排放装置”、“防堵塞型经鼻采样气体分压监测导管”、“医用氧气袋流量控制装置”、“负压吸引超声探头套”、“麻醉减容面罩”、“喷射通气面罩”、“麻醉辅助机械臂”等专利技术均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