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快遞業無聲萌芽的1998年,從人民大學畢業兩年的劉強東拿著在外企打工攢下的12萬元,在中關村租了一個攤位,成立了“京東多媒體”,賣起了刻錄機和光碟,正式開啟了創業生涯。
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劉強東在隨後的20年裏迅速崛起,從10歲以前沒有見過電燈,到成為身價600多億的電商巨頭。在中國電商界他被譽為“打不死的小強”,鐵腕、霸氣甚至有些自負。而他最難又打得最漂亮的一戰,就跟快遞有關。
在劉強東剛剛涉足電商的年代,快遞業還處於野蠻生長時期,劉強東本應該像其他電商一樣,對快遞即便有些不滿,也只能一邊罵一邊依賴,可這位白手起家的老闆身上的倔強卻讓他劍走偏鋒,在身輕的電商內部打造出一個差點把京東拖垮的“重資產”——京東物流。並在多年後口出狂言:長期來看,只有京東和順豐會成為兩大巨頭,而剩下的物流公司會高度依賴平臺,成為搬磚頭、打醬油者,獲得微薄利潤。
這份狂妄來自哪里?要從奠定劉強東成功的三次力排眾議說起。第一次是2004年,在實體商業如火如荼的時候,他決定關掉給他帶來“第一桶金”的實體店鋪,轉而專做電商。
第二次是2007年,在大家剛剛習慣在網上買電子產品的時候,將京東擴充成全品類電商向真正的大型企業進軍。第三次也是2007年,在投資人的質疑中,他提出了10億美元的預算,計畫打造京東自己的倉儲物流體系。
如果說前兩次打造了京東商廈,那麼第三次則構築了極高的競爭門檻,雖然讓京東常年虧損,但也成為其在隨後的互聯網大潮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
現在看這個問題你會覺得順理成章,可是如果把時間軸拉回到下決定的那一刻,你會意識到他遇到的這個問題有多難:10億美元已經很多了,可是就算給你100億,就能馬上打造一個順豐嗎?沒人有這個能力,因為除了錢,做快遞還需要幾十萬人支撐,從招組隊到管理培訓到管道下沉再到最終鋪成一張高效的網,就算每個點都不栽眼頭,所花費的時間也是無法逾越的門。
更何況,要想跟電商同行競爭,價格戰在所難免,電商的人工、房租、市場、技術四大成本都不能省,再背負物流這個佔據50%以上成本的不可承受之重,怎麼能贏?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劉強東對賭了自己的股份才得以堅持。然而沒有隨隨便便地成功,一年後,他便付出了代價。所有融資都花完時,恰巧趕上金融危機,沒有人願意掏錢給一個不知何時能盈利的企業。京東面臨著倒閉的危險,一個月之間,劉強東愁白了頭。
劉強東如此堅持,來自他對客戶體驗的極致追求。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京東可以這麼快?客戶一旦被“慣壞”,想趕走都難。作為京東的另一條腿,京東物流從服務京東的角度定位,走出了一條與傳統快遞不同的“偏鋒”之路。
傳統快遞是在路上誕生的,通過線的交織連成了網,而京東物流則是以“倉”為核心,由點向面輻射而成。這兩者的本質是“C2C”(個人對個人)和“B2C”的區別。前者的快遞員永遠不知道下一秒電話來自哪里,發到哪去,所以就連UPS也要有30%的人員冗餘成本,而京東這種單向的只送不收的模式,通過資訊的優化可以預算未來每個產品的各地銷量,在客戶下單前,商品已經運到當地的倉庫。
正是這樣的運作機制,讓劉強東在2010年有底氣提出“211限時達”,快遞業為之一振。
劉強東就是京東物流的“第一代言人”,連續多年的重要節點時刻,劉強東都會親自去派送快件。2011年,劉強東再次當上了快遞員,併發微博稱,“如果轉發微博,還能當場認出東哥,50%off(降價)”。
眼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著京東電商帶來的便捷與快樂,而這一切正是源自於劉強東的一份堅持,而我們也希望接下來京東與劉強東都越來越好,帶給我們更多的便捷和更好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