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末冬
见习记者 徐贝贝
近期,票据利率持续下探。票交所公布的国股银票转贴现收益率曲线显示,7月31日,隔夜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跌至1.00%,相比上一交易日下行40BP。1个月期为1.26%,下行约50BP;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则分别为1.44%、2.02%和2.23%,分别下跌66BP、36BP和18BP。而在7月1日,隔夜利率和一年期利率还分别是2.5506%、3.2267%。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从市场传导来讲,利率是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体现。当下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票据作为最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和短期市场利率高度一致,所以也会显现出这种“充裕”。“这也是货币政策的整体基调,一定程度上说明从银行间市场传导到银行与实体之间,先体现在短端的票据利率下行,然后是中长期利率。”他强调。
当然,票据转贴现利率大幅下降也与部分银行操作有关。
目前来看,同业资金拆借方面,隔夜Shibor报2.642%,隔夜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较之倒挂近160BP;同业存单方面,股份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利率为3.05%,足年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较之倒挂逾70BP;再贴现利率方面,2.25%的再贴现利率高于当日所有期限票据的转贴现利率。
这意味着如果银行用来自这些渠道的资金去收购票据,做的是“赔本”买卖。
那么,是什么驱动银行去进行如此操作?
“转贴现主要是由银行市场部来操作,银行承兑汇票信用风险主要是承兑银行风险,同业存单的风险主要是发行银行的风险。”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常情况下,票据转贴现利率和同业拆借资金利率、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再贴现利率比较接近。目前7月底转贴现利率出现明显下降,可能和部分银行冲信贷规模有很大关系。
而曾刚也提到,从监管的角度来讲,票据是短期周转性贷款,规模调整相对容易,可以更及时应对总量调整。
记者从市场机构方面了解到,由于信贷投放不足,上月底监管部门窗口指导银行加快投放。但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资产荒”因素一定程度存在,票据成了不少银行的选择。有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由于贴现票据纳入信贷规模的统计,因此衍生出票据资产信贷规模调节功能。当银行需要信贷规模支撑时,便会买入贴现票据,可以在完成指标的同时保证资金安全性。
对此廖志明表示:“因为和同业存单、同业拆借不同点在于,票据贴现算贷款规模,所以当银行希望冲贷款规模但企业信贷需求不高时,往往会在市场通过转贴现的方式收票据来扩大信贷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7月30日央行公布消息称,日前在北京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要求各类银行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认识信贷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
曾刚提醒,票据本身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过去一段也是重点的风险领域。随着电票上线,操作风险极大降低,但其他风险依然存在。票据利率走低后,票据套利问题值得警惕。
此外廖志明强调,利率倒挂只是暂时现象,8月初可能就会有所恢复。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