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输液,很多人都存在错误认知:一旦发烧了就赶快输液,与口服用药相比,静脉给药更方便,且见效快。殊不知,输液并不是“万能药”,这里面有大学问。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如今,静脉输液技术日趋“方便化”,甚至出现了一两个星期不用取下针头的套管针。
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该“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
这是因为不当的输液过程暗藏着很多健康风险,在过度输液中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还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导致无药可用。除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之外,过度输液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的伤害。由于静脉输液必须借助医疗器械,即使注射器和针头等器具完全消毒,输液依然存在着其他风险,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不适甚至感染。比如,如果针管药液中混入气泡或者血凝块,可能会堵塞血管,甚者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同时,输入体内的液体中含有不溶性微粒,这种微粒进入到血液后,会随着血液走遍全身,可能会堵塞毛细血管,还可能导致药物性肾损伤。
在生病输液过程中,有不少人总是嫌速度太慢并私自调整点滴速度,这样的做法也有着极大的危害。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医生会专门嘱咐护士给病人调整相应的点滴速度,但病人并不具备这种医学知识,如果自己调了,就会带来一些临床危害。因为如果输液速度太快,药物中的水分大量地流入血液,会加重人体心脏的负担;药物经过的血液浓度升高,来不及被吸收,可能引起药物中毒;每个患者输液时使用的药物不同,每种药物对时间的要求不同,对血管刺激的程度也不同,影响治疗效果。一般来说,输液速度是1分钟1-2毫升,或者说20-40滴,但是仍要根据医嘱进行调节。
输液拔针后,按压也有讲究。大多数人认为按针眼处即可,但实际并非如此。在静脉输液穿刺时,表皮上的针眼和血管上的针眼不在同一点上,两者有一定距离,这与进针角度及患者自身的皮下脂肪厚度有关,我们平常肉眼见到的只是表皮上的针眼。因此在拔针时,将表皮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才可有效止血。按压的最佳时间为5分钟,不可在拔针后停止按压,随意活动,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局部皮肤及皮下发生出血或瘀血。
生病过程中要谨遵医嘱,做到医患双方共同配合。在输液问题上坚持“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科学用药,才能尽早战胜疾病。
(据新华网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