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开始“一窗通办”
约130个综合窗口接办全部业务,避免少数部门窗口排大队;冬季开门时间提前到8点
市民在咨询服务台询问帮办业务。
1月2日,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在综合受理窗口办理业务。本版摄影/新京报实习生 湛超越
新京报讯 (记者沙雪良)昨日,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正式启动。今后,市民或企业办事不必再到专门窗口排队,一个窗口可以接受办理所有部门的所有事项。
“部门摆摊”变“一窗通办”
去年底,北京对市级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了大规模压减,压减后的1121项市级事项中,90%事务均可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
据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审批管理处副处长王建伟介绍,1月2日起,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统一用综合窗口取代原来的部门摆摊设窗,让市民、企业在办理不同部门的不同事项时,不需要再重复排队。此举也为今后开展不同事项之间的一表受理、并联办理奠定了基础。
改革后,市政务服务中心共设立窗口130个左右,比改革前的186个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这些窗口被分成6个区,每个区20到22个窗口。这些窗口又分为咨询、办理、领证三类,可根据等候人员的数量随机调整,如果办理量特别大,可以临时增加办理窗口,以加快办理进度,减少等候时间。
市民发现兜底条款可举报
窗口显著减少了,办事效率会不会下降?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审批管理处副处长王建伟表示不会。他解释,以前有的窗口忙,有的窗口闲,造成部分资源闲置浪费。目前的窗口量,是根据2018年度的工作量测算得出的,保证窗口工作量相对饱和,资源高效利用。
目前,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均为购买服务人员。市政务服务管理局通过制定详细完备的窗口人员管理制度,对窗口人员从“面子”(着装举止、服务用语等)到“里子”(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事项办理流程)都进行了规范化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力争进一步提升大厅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王建伟说,原来各审批部门的窗口人员不再承担窗口值守工作,可以在后台专心于审批工作,后台审批力量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一窗综合受理可以汇聚不同事项的关联信息,为推进信息共享和资料复用提供了条件,审批效率必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北京市级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均明晰了事项受理标准,消除了兜底条款,并将这些标准对社会公布,方便市民办事。
“政务服务大厅办事更透明也更公平。”王建伟说,消除兜底条款之后,所有事项办理时需要提交哪些材料都明明白白,市民办事不用担心白跑。
“如果市民发现有的办理事项还有兜底条款,可以通过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举报,相关部门将予以纠正。”王建伟说。
■ 探访
服务台可“帮办”,大厅无声叫号
昨天下午,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总服务台从原来的入门左侧一角挪到了正中位置,字体也更加醒目。
以前,服务台仅有咨询功能,现在则增加了取号、受理投诉和建议、帮办代办等功能。王建伟介绍,对于市民不清楚办理程序的事项,大厅服务人员可提供引导服务。
记者发现,办事大厅内虽然有一些人在询问、等候、办事,但环境并不嘈杂,无声叫号系统和短信提醒实现了大厅的安静有序。王建伟说,大厅采用了无声叫号系统,在各个等候区均挂有显示屏叫号。同时,还会给办事市民的手机发送提醒短信。
■ 亮点
市、区级政务服务中心提前到8点开门
冬季的北京,天气寒冷,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于日前将冬季开门时间提前到8点,并为每个等候的市民提供热水。这是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推出的“为群众送温暖”活动。同时,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要求,1月2日起,所有市级专业大厅及各区政务服务中心均要开展这一活动。
元旦前的一个早晨,26岁的杨同学走进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领取法律职业资格证。坐在等候区,服务人员送来一杯红茶,他边喝茶边通过手机浏览新闻。
另一位等候领取法律职业资格证的男青年,在服务人员送上热茶后,拿出手机给这杯茶拍照。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请假来的,希望尽早办完事,少耽误上班时间。
大厅服务人员告诉记者,从前两天开始,他们上班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以前8点30分开门,现在提前到8点;以前9点拉开警戒线,放行办事人员上楼办事,现在提前到8点30分。
1月2日,记者从顺义区政务服务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当天已经实现了早8点开门。朝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则从去年7月就开始提早办公,早8点开始办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