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顺利诞下一名男婴。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刘欢
“男孩,体重3850克、身长52厘米!”
昨天8时34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又一个小生命降生。他的妈妈,是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这也是我国大陆首个由试管婴儿分娩的“试管婴儿二代宝宝”。
31年前,郑萌珠降生
时光倒回30多年前,甘肃礼县盐官镇的郑桂珍由于双侧输卵管不通,婚后多年不孕。
有一天,郑桂珍从广播里听说北京的医院在做试管婴儿研究,能帮助输卵管不通的患者怀上宝宝。虽已38岁,也不知道什么叫“试管婴儿”,但梦想当妈妈的郑桂珍还是辗转找到北医三院教授张丽珠,决定试一试。
接诊后,张丽珠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开腹取卵。当时,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针,针头钝了就拿到钟表铺磨一磨;没有专业的保温设备,就把存放卵泡液的试管装在保温杯里;没有培养液,就自己照着方子配……
即便如此,张丽珠团队依然成功地取出卵子,顺利完成体外受精。受精卵开始分裂,张丽珠用一根特制的塑料管将受精卵植入郑桂珍子宫内。7周后, 胎儿原始心脏有力搏动,临床妊娠成功。
1988年3月10日,郑桂珍分娩一个小女婴,这就是我国首例试管婴儿。
开心的郑桂珍,给孩子取名“萌珠”。“萌”取萌芽之意,“珠”则是取张丽珠教授的名字,感谢她赋予孩子生命。
长大成人,投身生殖医学
特殊的身份,让郑萌珠得到很多关注,她的照片挂在医院里,她的故事被写入教科书……“我和大家一样,也得吃饭、生活、学习、恋爱、成家,就是一个普通人。”郑萌珠说,她一直觉得自己对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有一份责任,“上天选择了我,我也得去帮助其他人。”她大学毕业后,成为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从事病案管理工作。“整理生殖医学数据,也是在帮助和妈妈情况差不多的人。”郑萌珠说。
来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患者,大都心情焦虑,郑萌珠常常送去安慰;还经常有患者认出她,甚至要求挂“郑萌珠”的号……“她们是把我当成了坚持下去的希望。”郑萌珠说,“当初别人帮助了我们一家,现在我又能去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传承,这是我最好的选择。”
感谢奶奶,“希望宝宝健康长大”
昨天,郑萌珠通过剖宫产手术,成功分娩健康婴儿,这在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生命平安降生,郑桂珍喜极而泣,“萌珠终于有自己的孩子了,感谢张丽珠教授和北医三院的亲人们。”她正在琢磨小孙子的名字,还要把张丽珠的名字放进去,以表达感激之情。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经历了怀孕生子,才体会到我妈当年的不易。”郑萌珠说,妈妈当年为了生她挨了两刀,一次是因为取卵手术,一次是因为剖宫产。望着怀里的儿子,郑萌珠轻轻地说,“希望你健康快乐长大,奋斗到哪儿是哪儿,做个平凡的普通人就好。”
郑萌珠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张照片——穿着白大褂的张丽珠怀抱着刚出生的郑萌珠,“很想念奶奶。”郑萌珠端详着照片,她一直叫张丽珠奶奶,虽然小时候在甘肃长大,但她一直和奶奶保持联系,奶奶患病后,她也曾去探望。奶奶离开后,郑萌珠很长一段时间情绪都不好,“跟自己的亲人离别,真的很舍不得……”
郑萌珠想感谢的,还有在北京的“亲人”们。她有两位北京“妈妈”,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另一位是当年见证萌珠降生的北医三院医生刘平。刘平是张丽珠教授的学生。昨天,她也守护着萌珠母子,“很开心能亲眼见证萌珠的孩子出生。”刘平说。
萌珠生子,证明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安全
“目前,我国人工辅助生殖每年能达到约40万个取卵周期,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约一两个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昨天,北医三院院长乔杰表示,萌珠的宝宝健康出生,打消了一些人对于试管婴儿的顾虑, 也证实了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
31年来,首例试管婴儿,首例配子输卵管移植试管婴儿、冻融胚胎试管婴儿,国内首例三冻(冻卵、冻精子、冻胚胎)试管婴儿,世界首例MALBAC宝宝也相继在北医三院诞生,这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妊娠率约为40%,活婴分娩率达到30%至35%。我国每年试管婴儿数量逾20万例次。
未来,辅助生殖及衍生技术的发展将会帮助更多的家庭,比如我国已有数百种遗传病可以通过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进行明确筛选,避免将父母带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