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的6名协和医生(从左至右):内科常龙、口腔科周炼、免疫科姜楠、核医学科罗亚平、内科ICU江伟、呼吸内科留永健。
躺在病床上的老张伸出了大拇指,给接力救治他的协和医院和同仁医院的医生们点个赞。
昨天,东单被大家戏称为“北京最安全的区域”,在这里想猝死都没那么容易。前晚8点多,北京协和医院的6名医生正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隔壁的篮球馆里,一名男子倒地猝死,6名医生联手抢救,赶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体外除颤。随后男子被送到同仁医院急诊科。这名患者姓张,目前正在同仁医院重症监护室继续接受救治,生命体征平稳。
与死神赛跑,成功救回男子一命的协和医生令人感动;自掏腰包购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并不懈坚持推广其使用的田锴,同样值得我们点赞。老张是幸运的,正是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点滴付出,让他再次感到生命的春意。
新闻回放
6名协和医生与死神展开较量
昨天中午,记者在北京协和医院见到了参与急救的医院呼吸科医生留永健。留大夫告诉记者,每周一晚7点到9点是协和羽毛球队固定的打球时间。前天晚上,他和5名同事像平时一样去打球,“当时我们正在进行双打比赛,非常激烈。”这时,球场的一名工作人员跑了过来,“篮球场有人休克了,快来看看吧!”工作人员直奔留永健和同事们而来是有道理的:十多年来,协和的医生一直坚持在周一晚上的这个时间段来打羽毛球,“球馆工作人员都知道我们是医生。”
听说有人休克,几名医生把球拍一扔就冲了过去。篮球馆和羽毛球馆相邻,几秒钟之内,6名医生已经到位。此时,一名50多岁的男子躺在地上,一同打篮球的球友们已经拨打了急救电话。
伸手一摸颈动脉,心跳没有!手放在鼻子:没有呼吸!“这比休克要严重得多,这是猝死啊。”遇到猝死,应该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及时抢救措施。几名医生没有迟疑,马上开始进行胸外按压。“因为是一个团队在抢救,大家不仅有协作,还自发有了分工。”
医生打开患者的口腔,看到口腔中还有分泌物,“现场条件有限,我们就找来卫生纸,给患者清理口腔,避免分泌物阻塞气道,造成窒息。”心肺复苏是非常需要体力的,6名医生轮番上阵。内科医生常龙随身带着便携式血氧仪,“我们一边进行心肺复苏,一边监测血氧饱和度,全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都不低于92%,这个数据非常好。”留永健说,东单体育馆配备有体外除颤仪,在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了四次除颤。
就在协和医生进行抢救的同时,120急救人员也赶到了现场。双方共同努力,患者在现场就恢复了自主呼吸。120急救医生为患者开通了静脉通路,随后送到北京同仁医院急诊。
看到患者被急救车送走,6名医生又回到了球场,继续锻炼。晚上9点,打完球之后,口腔科医生周炼提议,“来一张合影吧。”晚上9点40分,留永健发了一个朋友圈,他特别感慨地说:“这张合影不是因为比赛拿名次,而是很开心现场救了一个心跳骤停者,所有人高度配合。”
百米外的同仁医生接力救治
6名协和医生将生命的接力棒通过120传递给北京同仁医院的医生们。
幸运的老张在120护送下抵达同仁医院急诊科,心电示波再次提示: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又来了!同仁医院急诊科医生及时给予胺碘酮注射液静注,老张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
就在此时,同仁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建旗火速到达急诊,急诊冠脉支架团队迅速到位。然而,冠脉造影提示,老张的冠状动脉没有严重狭窄、血栓等情况。严重冠心病被排除了,经验丰富的医生们结合老张低血钾的状态,立即锁定他是心脏扩大基础之上低钾血症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在口服补钾的同时,迅速穿刺置入深静脉置管,恢复患者血钾水平。此后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北京同仁医院西区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史旭波说,老张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如果没有即刻有效的心肺复苏,几无存活机会!此外,体外除颤仪的现场应用也起了关键作用,保障老张能够有机会被送到百米之外的同仁医院急诊。
新闻观点
每个人都需要掌握急救知识
江伟是协和医院内科ICU的医生,事发时除了参与抢救,他还想起来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儿,询问工作人员球场是否有除颤仪,没想到还真有,这也是救回老张一命的重要原因。昨天傍晚,记者见到江伟时,他正在巡视病房、例行会诊。6位医生合力救人的事儿已经刷屏,更有热心网友整理出协和医生在东单街头的一次次“漂亮出手”:骨科医生在救治摔伤老人、ICU护士抢救猝死路人、妇产科护士长急救晕厥路人,协和医学院学生在东单游泳馆抢救溺水者……“要锻炼身体就去东单”。对于这些评论江伟也有耳闻,他认为开玩笑可以,但侥幸不值得提倡。
“人一旦超过45岁,就不要轻易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此外,每个人都要学习一些心肺复苏知识,学会使用体外除颤仪,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是可以改善病人猝死结局的。让每个人都成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一分子,并且形成这样的文化和环境,而不是只有在东单附近发病才能活下来。”江伟说。
新闻延伸
他捐赠的除颤仪起了作用
看到老张被救回来的消息,田锴难掩内心的激动。因为在急救中起到重要作用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就是他出资捐赠给东单体育馆的。AED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数据显示,在救治猝死病人时,一分钟内使用AED,病人的存活率高达90%。每延迟一分钟使用,存活率就会下降10%。超过十分钟,病人的生存希望就微乎其微了。
田锴自己就是急救志愿者,他很早就有过捐赠AED的想法。“之前看过太多猝死的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的消息,我就在想,如果现场有一台AED,没准就能多救几个人的命。” 一台AED的价格约两三万,因为个人财力有限,田锴最终只购买了一台。经过多方联系,田锴通过公益机构的帮助,在去年11月20日将这台AED捐给了东单体育馆。安装后还不到半年,这台AED就派上了用场。
捐赠AED是一桩善举,但在推进过程中,田锴却屡次碰壁,拒绝他的机构都有顾虑。“他们说怕担责任,如果安了AED,救过来是好,没救过来怎么办?那干脆就不安了。”事实上,对于“急救失败是否担责”问题,我国法律已有明文规定。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去年1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公共场所医疗急救设施设备及药品配置指导目录(试行)》,其中在专业性急救设施设备一栏里就提到了AED,并规定此类设施应为公共场所必备,原则上不可删减但可同类替代。但直到今天为止,AED的安装推广仍然进展缓慢。“在公共场所推广AED,光靠个人捐赠是不够的。”田锴希望这次急救事件能成为契机,有更多单位和公共场所的负责人能够重视AED的配备, “不求一夜之间全都安上,至少要向前推动,毕竟AED真能救命。”
本报记者 贾晓宏 曲经纬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