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当家:让孩子掌握家里的财政大权
在浙江象山,12岁的陈慧敏抱着的箱子里放着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这一个月里,陈慧敏将对家庭开支进行分配,父母的所有开支都要向陈慧敏进行申请。陈慧敏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一定能当好这个家!”
这样让孩子掌握家里的财政大权,父母听孩子支配的小鬼当家式角色反转,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少儿频道放到了20个普通家庭中,通过隐蔽拍摄和跟拍的方式对每个家庭进行跟踪观察,取名《小鬼当家》。
随着12月1日《小鬼当家》第二季的收官,这个节目再次让家长和青少年对家庭教育和沟通进行思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少儿频道副总监阎建光说:“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对未成年人品德和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个老问题,我们不仅把问题呈现出来,还要给观众一种参考和引导。”
正如阎建光所说,我国亿万家庭中存在各类家庭教育问题。今年9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指出,近两成的学生表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有部分学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
陈慧敏的故事很典型。陈慧敏还有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姐姐,父母常说:“慧敏,看看你姐姐做得多好。”父母对陈慧敏的不肯定也表现在反对陈慧敏当家,直到两姐妹谈心后姐姐主动提出配合妹妹,父母才抱着怀疑的态度同意。陈慧敏当家后,误解频发,一次次争吵中,陈慧敏道出自己的委屈后,父母看到了慧敏身上的优点,陈慧敏也看到父母的不易。
“中国的家长太过重视孩子的成绩,其实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远比他成为一个牛人更重要。”作为《小鬼当家》两季的家庭顾问导师,知名评论人石述思发现,每个家庭都存在问题,其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孩子,“我们应该把视角从成绩回归到人。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阎建光说,孩子身上的真诚会打动每一个成年人。15岁的李举楼笑脸下藏着一个悲伤的家庭。她生活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架车乡宗腊村,一个需要从昆明开车6个小时到县里,走4个小时的盘山路到乡里,再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到村里的小山村。《小鬼当家》节目总导演文世力说,李举楼的故事就像这个地方一样,平静而望不到边。
1岁开始,李举楼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7岁那年,妈妈离开了大山,奶奶重病,她不得不辍学回家。当她再次返回学校时,已经比同年级的人大了两岁。
镜头追随着李举楼走进山里,走到田间,走到学校。这个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里的半边天。一天,下着大雨,奶奶又一次犯病了,李举楼要带奶奶去找大夫,但爷爷阻止了她,说:“老毛病躺一躺就好了。”李举楼难过地跑出屋子,哭泣着自责:“都怪我们几个要上学,家里没有更多的钱给奶奶看病。”
这句话一字一字地敲在观众心上,也敲在摄制组工作人员心上,文世力说,他能感受到这句话是孩子发自肺腑说出来的,“这是再优秀的演员也演不出来的东西。”
两季节目中的20个家庭的问题各不相同,却又有共同的东西,石述思说:“家庭教育是学校的延伸,家长应该在家庭中尊重孩子。”
赵嘉豪一直压抑着心里的情感。自从有了妹妹,赵嘉豪感觉自己越来越不被重视,拿到当家的钱时,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买个自行车,“我的车子已经坏了,但始终没换,而妹妹摔坏的iPad,不用说妈妈就给她换了新的。”几经思考,赵嘉豪最终决定把计划买车的钱用来购买书本捐给贫困孩子。这一笔钱却被家长认为买了自行车,家庭矛盾爆发。在愤怒中,赵嘉豪嘶声力竭地喊出:“在你们眼里我干什么都不行,而妹妹做什么都可以!”
直到受助班级的老师打来电话,妈妈才知道真相,回想儿子喊出的委屈,妈妈流下了泪水。一向严厉的父亲,也向他道歉。赵嘉豪将压在心里的感情表达出来,他心疼爸爸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他说:“别管工作环境怎样,人好好的就行,你身上的伤我特别心疼。”
这样的场景是赵嘉豪家里从未出现过的,4位家庭成员之间已经对父母命令、哥哥服从、妹妹被宠溺的关系形成了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生活成了孤岛,孩子将自己的感受封闭,与家长隔离。”石述思说,“通过节目,让孩子和家长重新发现了对方,找到爱的桥梁重新连接。”
文世力说:“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会给人看,很多话也不会告诉父母。这是一种挣扎的状态,需要一个人去捅破那个窗户纸,让长期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孩子才能真正走出来。”
《小鬼当家》节目导师、心理咨询师柏燕宜把孩子比成镜子,镜子背后是家庭关系,镜子上的污渍折射出家长对待孩子的不合适方式,是孩子的呐喊。“我们走得太快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是低着头赶路。”柏燕宜说,“家庭关系是需要思考的,这档节目的意义可能在于推动家长有了关注孩子内在的意识,思考自身与孩子的关系。”
关起门来,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社会,都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碎的问题,在这个小社会里,大部分孩子和父母相处的状态一成不变。阎建光说:“他们需要一些外力轻轻地推动一下来改变相处方式,提供一种进一步了解彼此的可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