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剧照
春节将至,北京人艺的贺岁大戏《全家福》时隔七年再与观众见面。1月25日至2月10日,一连14场,陪观众过一个喜庆的新春佳节。剧中温暖的老北京生活,古建行做人作艺的准则,普通百姓对于大家大爱的追求与成全,再加上十足的年代感,可以让人从这道“年夜饭”中品出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全家福》首演于2005年,根据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任鸣导演,冯远征、王长立、梁丹妮等出演。作品以主人公王满堂一家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老北京古建行里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群人的悲欢离合,也从中折射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幽默的语言,丰富的人物,颇具时代性的情节,让《全家福》好看、好懂。而“平如水、直如线”的古建行规矩,也着实让人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和对人心的坚守。
该剧以编年体来叙事,这样的风格在话剧舞台上虽然屡见不鲜,但是用七幕戏来完成五十多年的跨度绝非易事。用主演冯远征的话说,《全家福》中的变化全都是“渐变”,“这个戏最难的就是十年一个跨度,其实十年人的变化是不大的,话剧舞台上如何表现这种细微的变化就是个挑战,演员只能通过声音、形体去演出变化,到了后几幕逐渐步入老年,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过程。”
演了14年百余场,冯远征坦言《全家福》这个戏是自己话剧的代表作之一,王满堂身上有自己不断积累的阅历,“原来演到最后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是用我的想法去揣测,今天再演我觉得自己比那时候更接近他的状态。”
作为代表北京人艺风格的作品之一,《全家福》最突出的特点是满台鲜活的人物形象。冯远征扮演的王满堂、王长立扮演的老肖,梁丹妮扮演的春秀婶,张永强扮演的周大夫等,他们有悲有喜,有的身上是正剧人物的力量,有的身上是略带喜剧色彩的小人物式诙谐。“我们这批年长的演员十四年合作下来的默契,呈现出来一种在舞台上的和谐。在这些人物身上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趣味。每一个都是鲜明的,都会让观众记住,”扮演春秀婶的演员梁丹妮称,“我们在全剧最后是团圆圆满,也希望借此传递出对观众平安、健康、美好的祝福。”
除了《全家福》这样的“丰盛大餐”,1月27日至2月11日,北京人艺小剧场还将献上一道“精品小菜”——由邹静之编剧、任鸣导演的《我爱桃花》。此轮将迎来第300场演出的《我爱桃花》,也是第一部演出超过300场的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作品。该剧屡次被作为人艺春节档贺岁剧目,不仅因为作品叫好又叫座,更源于其浓郁的情感主题和中国古典的浪漫风格,让观众为其思考和回味。
2003年,编剧邹静之和导演任鸣首度合作所碰撞出的火花一直延续至今,让这部作品历经数年打磨,仍然不断吸引着新的观众。该戏别具一格,巧妙地取材于明代崇祯年间刊行的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用寓言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恋人之间会错了意的“戏中戏”。剧中有现代人的争论,也有古代人的纠结,浪漫唯美之下带着的是残酷的思辨。
“我总想剧场的效果有很多种,笑是一种,掌声是一种,而凝神也是一种。出了剧场还在想这戏的话,那可能是更大的效果。”编剧邹静之曾在创作自己的话剧处女作时如是说。十几年后,《我爱桃花》毫无疑问地实现了这样的舞台效果。导演任鸣表示:“《我爱桃花》能演三百场,时间证明了它的生命力。它是话剧民族化的实践,代表了东方美学的探索,也是真正的中国故事。我们不仅将这个故事讲给中国的观众,还将这个故事带到了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参与国际交流,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喜爱,展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魅力。”《我爱桃花》也成为北京人艺青年演员成长的舞台,徐昂、于震、吴珊珊等不少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演员都曾出演过该剧。如今,由朱晓鹏、吴娱、李珀这批青年演员演出的版本,也已历经几年打磨。进入北京人艺超过十年的他们,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看到了人艺青年一代的不断成长。
(记者王润 李春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