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0°48′35″、东经122°10′28″,浙江省嵊泗县大戢山岛。
在这座最高海拔87米、面积还不到0.09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唯一的建筑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灯塔。它承担着为周边水域提供导航信息的重任,是上海海事部门离陆地最远的“眼睛”。
大戢山岛很美,大戢山灯塔很重要,但这一切离不开灯塔守护者的精心维护。最近,一段视频描述了守塔人池才明的生活——1个灯塔,2人在岗,24小时轮值,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灯、关灯、养护,工作不难,委实枯燥。在岛上生活,需要靠补给船每月补给点粮食和淡水,而补给常因风浪无法按时到达。
随着日常出行方式的改变,灯塔也从常见的海上交通设施,转变为公众对浪漫的想象。在影视片创作中,摄录灯塔的画面,成为创作者为作品增添文艺气息屡试不爽的技巧。海上守塔人如果是文艺片的主人公,一定象征着诗意与远方。现实中,灯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旅游景点,而很少人充分意识到,灯塔依然对海上运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障着船舶在繁忙航道上的安全进出。
现实中,守塔并不浪漫,守塔人的生活并不文艺。像池才明那样坚守一座孤岛25年的守塔人,常常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人公。人们感慨他们艰苦的生活,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当然,也感怀他们为国家交通事业的巨大付出。
孤岛生活不是小说,它意味着孤独,意味着风险,更意味着牺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守塔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与亲人别离的惆怅,与正常社会接触交往的匮乏,却是从事守塔这一职业必须承担的代价。就像池才明的生活一样,曾经在岛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听半导体收音机。
但是,除了感动,对于这些现代的守塔人,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学习的?让感动传递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是对奉献者最有意义的致敬。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守塔人与孤独相处的能力和勇气。在互联网社交工具高度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的当下,孤独似乎远离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一个人性格再内向,也能通过网络找到属于自己的社群,与陌生人开展有意义的社交。但是,告别孤独,并不意味着放弃抵抗孤独的能力。孤独并非绝对意义的生活缺陷,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就是在孤独状态下产生的,君子“和而不群”依旧是值得倡导的价值取向。
守塔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也是很多人迷失的价值坐标。在年轻人眼中,这是一个崇尚变化的社会,这是一个对“闪辞”“秒辞”保持极大宽容的社会。这固然表现出一种新的价值秩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活跃度和成长性。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什么领域,都需要一些追求不变的人。看守灯塔,工作虽然简单乏味,但对“不变”的承诺和坚守,在寒来暑往、春去春回中见证历史,同样是理想的职业状态。
风里来雨里去,海上的灯塔犹如一艘漂浮不定的舢板,时不时会遭遇重大险情。面对困难,是积极履行担当毫不退缩,还是畏畏缩缩规避责任,考验着一个人的职业伦理。“若不能及时修复天线,海上测绘、抛标等作业就被迫中止,直接影响船舶航行。”顶着台风修理灯塔设施,已是池才明的工作常态。面对困难,是做“精致的利己者”,还是愿意承担和付出,衡量着一个人是否尽职尽守的伦理水位。
25年,少年白了头。世界在变,灯塔守望者的职责没有变。习惯激烈变化,习惯一轮又一轮的“风口”和“潮水”,这或许是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价值取向。但是,在积极拥抱变化与发展的同时,我们依然要关照到那些不变的角角落落。追逐潮水的弄潮儿带领人们走向远方,但像孤独守塔人那样站稳在一个地方,才能让人们记住回家的方向。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