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灵 幸福的成长
——湖南师范大学打造“三位一体”师范生心理健康培养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梦君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近日,湖南师范大学第9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开幕,一个个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随即在不同学院内轮番上演,同学们纷纷投身到各类活动当中,积极寻求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幸福成长的途径。
这一场景,在湖南师大校园内并不罕见。近年来,湖南师大不断创新师范生心理健康培养新模式,让人们看到了幸福心灵在校园内的深度践行。该校极力打造“三位一体”师范生心理健康培养模式,从基础研究、教育教学、应用实践等3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我们学校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不仅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而且引导他们将来成为老师后,拥有一颗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的师者心灵。”湖南师大教务处处长钟毅平说。
基础研究构筑牢固科学基石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融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之中,社会急需自身心理健康且懂得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师。湖南师大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构建以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基本能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行针对性地培养。
“抗逆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肯定少不了要提高他们抵抗逆境的能力。”该校特聘副教授向燕辉介绍说,学校从基础研究入手,积极剖析师范生的抗逆能力。
2013年,该校建构了个体抗逆指数的心理健康理论模型,探讨决定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各大因素。为了建构该理论模型,自2014年9月起,研究团队组建4个研究组,展开问卷调查,构建实验程序,广泛收集数据,积极攻关项目。
截至目前,在该模型的实验数据基础上,湖南师大在国外SCI/SSCI高水平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多达32篇,国内专业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多达51篇,该理论模型得到了业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
此外,湖南师大还获得了与该理论模型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两项、教育部项目12个、省级项目14个,其中国家重大社科招标项目1项,累计获经费达到395.5万元。
教学改革打造崭新课堂环境
如何培养出一名好老师,是师范学校首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面对困难,湖南师大迎头而上,积极改革课程建设,打造全方位的师范生培养课堂新环境。
“很多学校的师范生心理课程只有心理学必修课,但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学校心理辅导’‘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专题’两门选修课。”心理系教授丁道群说,该校长期致力于如何为师范生营造更好的心理课课堂环境。
湖南师大不仅增设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专题以及学校心理辅导专题,还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症状识别、问题行为的训练等应用技术融入教学内容里,努力为师范生毕业后转化为中小学校心理服务型人才奠定基础。
该校创新提出师范生心理课“启发、引领、实务”三步教学法,提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发现、体验及反思的方法,引领师范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围绕实际案例讨论、总结,设置社会实践项目,让师范生立足现实去探索如何提高解决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湖南师大还打破旧有教学评估模式,将运用心理知识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到了评估的重要位置。
多平台提升应用实践能力
“湖南师大的师范生不仅自身心理健康,而且擅长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教师招聘会上很抢手。”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校长陈峰介绍说,该校每年都来湖南师大招聘,2019年将招聘该校5名师范专业毕业生。
针对提升师范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湖南师大提出了“三水平”能力培养系列,即基本心理健康技能水平培养、综合心理健康能力水平培养以及服务心理健康的创新能力水平培养。
在校期间,学校组织师范生广泛参与中小学心理辅导、社区心理服务、特殊人群心理援助等实践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稳固的实践平台,还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学、高校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面向师范生的心理教育实践基地,且明确规定本科生实践天数不少于45天。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教师的聘用与培训、学生心理普查……都是师范生实践的内容,这些有力地促进着他们服务心理健康的水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多年实践,基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培养模式培养的师范生,已经覆盖省内乃至全国小、初、高不同学龄段,目前已经有109所小学、211所初中、75所高中从中获益,受益的全国在职教师则多达8000多名。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3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