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防沉迷系统为青少年打开清朗网络空间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李伟
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最近不再天天捧着手机傻笑了,这让原本忧心孩子学习的北京陈女士舒了一口气。原来,通过给短视频App设置“青少年模式”,孩子每天观看超过40分钟后,需要家长输入独立密码才能继续使用。
这种“青少年模式”,正是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青少年自控能力不足 网络防沉迷刻不容缓
用户开通、关闭“青少年模式”均需输入提前设置的独立密码。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日使用时长将限定为累计40分钟,包括打赏、充值、提现、直播等功能将不可用;每天22时至次日6时期间,“青少年模式”下,用户将被禁止使用短视频App。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其中青少年用户占了很大比重。网络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问题。
“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却不足,防沉迷系统上线正当其时。”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塑造形成的关键期,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有关企业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刻不容缓,国家网信办等相关主管部门历时半年时间,组织短视频平台企业研发和试点上线了短视频防沉迷系统。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刷的内容健康了、正能量了,推送的都是教育类、知识类的有益内容。
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底在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中推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逐渐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
专属内容池 让孩子爱上绿色视频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普遍表示,不加选择地浏览视频内容,可能会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短视频中的炫富、直播刷礼物,可能给青少年造成一种对生活的错误了解,认为成功很容易,可以一夜暴富;而一些偏激极端的内容,比如吃玻璃碴、虐待动物等,则可能让是非观念还未成型的青少年误入歧途。
记者在手机上尝试开启“青少年模式”后,短视频App会自动跳转到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向青少年推送适合其年龄阶段的内容,包括精选课程、音乐、书法、绘画、手工、美育等教育类益智性内容,以及展示祖国大好河山、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感人故事、传统文化等寓教于乐的精品内容。没有了游戏、美女斗舞、明星绯闻等推送内容,也不能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
对于推送内容的筛选,快手相关负责人表示,快手成立了未成年人内容评级团队,实行24小时轮班制,并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审核标准及应急机制。
字节跳动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抖音和火山小视频防沉迷系统根据后台的内容分类,过滤掉了不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平台对“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丰富度及数量级均进行了扩充,在精选的青少年课程知识、科普类等教育益智性基础上,增加了生活实用技能、休闲类等寓教于乐的精品内容。
疏导应大于限制 家长、学校科学协同是关键
湖北省襄阳市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夏天会认为,现在青少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天天堵截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也不现实。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相对于城市的孩子,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大城市文化服务比较丰富,城里孩子可以去看电影、去公园、去旅游;但农村的孩子没有这些条件,特别是留守儿童,生活中没有接触其他文化生活的机会和环境,有的只能靠刷短视频来获取欢乐或打发时光。
“现实中,有的家长缺乏对子女使用网络的指导,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监护人照顾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让防沉迷系统效果打折扣。”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短视频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尚依赖家长自主选择,未成年子女仍有机会选择不开启“青少年模式”,绕过防沉迷系统随意浏览。
“真正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往往是那些不想被管理的。”孙宏艳建议,成年人要作出表率,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成长环境、建设和谐的亲子关系;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给予积极回应和细致帮助,引导孩子学会自律。
据悉,短视频平台目前正在部分区域试点,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识别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并自动为其切换为“青少年模式”。
短视频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品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希望广大家长能够加入反馈意见,一起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强调,让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真正发挥威力,既需要互联网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