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未成年人可支配时间变多,游戏问题又再次成为各方关注讨论的热点。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家长老师如何控制孩子游戏时间?哪些方法可以成功实现健康适度游戏……
这些疑问长久以来困扰社会大众,有人认为——
“游戏是洪水猛兽。”
也有人认为——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玩一玩也是合理的。”
而伴随着这些争议,游戏行业在未成年人保护上也一直在主动推进。比如1月16日,国内游戏大厂网易游戏正式升级了“未成年保护体系”,宣布将在首批15款热门手游内陆续上线防沉迷系统,除了强制限定未成年人每日游戏时长,还包含了“晚21:30~次日8:30无法游戏”的严格“宵禁”措施。同时,网易也升级了“家长关爱平台”,家长提交验证信息后,即可进行多账号管理、查询孩子游戏资料、控制游戏时长、管理游戏消费、甚至申请禁玩等各类行为。
毫无疑问,网易此次升级体系,旨在差异性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间,并帮助家长全方位了解子女游戏时间、资料、消费等信息,加强对子女玩手游的管理权。伴随着游戏厂商推出的强制性技术手段,家长和孩子的实际体验效果如何呢?我们采访了一些家长、老师以及学生。
强制限定游戏时长,晚21:30后未成年人禁止游戏
——“游戏公司帮着管一管,不用老是担心他玩太久会耽误学习伤眼睛了”
刘姐是公司不远处大同刀削面馆的老板娘,店不大,但因为靠近地铁站,晚上11点才打烊,所以生意也一直都还可以。晚上下班了,车水马龙,总还能见到刘姐和老公不知疲倦地张罗油泼辣子面,他俩的独生子小毅(化名)刚上初中,有时伏在饭桌上写作业,有时一个人在默默地玩着手机游戏,但游戏音效完全被喧闹的环境音盖住了。
“想多挣点钱,又想多看顾着点孩子,在眼皮子底下,总能看着他把作业都写好。”刘姐的语气透露着些许无奈,“当然想让孩子有更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放他一个人回家,又怕孩子没自控力,不学习不做作业,开小差打游戏什么的。”
于是我和刘姐闲聊了一些游戏厂商推出的保护措施,包括网易上线的防沉迷系统和“家长关爱平台”。她并不认识这些公司的名字,但听说夜间9点30分到次日早上8点30分禁止未成年人玩游戏,还是表现出了认同。
“这个规定真不错!完全让他不玩肯定不可能,他有时表现好想在游戏里花点钱,我们也允许的,就是担心长时间玩对身体不好耽误学习,对视力也不好!”
(图为网易最新升级的防沉迷系统)
早在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就曾发布端游、页游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定义了未成年人累计在线时间在3小时内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不到5小时的这段时间为“疲劳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的游戏时间为“不健康游戏时间”。而现在,游戏厂商们正在利用强制性的技术手段,实现在移动游戏端的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差异化管理,且时长规定更为严苛。比如网易便规定12周岁及以下的孩子,每日游戏时长不得超过1小时,节假日2小时。
家长可设置游戏消费额度 培养未成年人正确消费观
——“花钱可以,但要有度”
裘先生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高管,妻子也经常出差,对于儿子裘力(化名),夫妻双方为其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平时游戏时间较长,但学习成绩尚可,他们也就并没有对其过多限制,而且令记者略感意外的是,裘先生对于孩子在游戏中的消费行为,也表现出非常理性的态度:
“玩游戏充值本身是个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不成熟,消费观念肯不比成年人,关键还是控制好‘度’,作为家长来讲,我会比较注意小孩在游戏里的消费情况,我们肯定是希望能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偶尔作为奖励,但不提倡花钱走捷径。”
裘先生此前也从新闻报道中关注到了游戏行业陆续推出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包括网易家长关爱平台中的消费限制和时间限制,“还是挺好的,也方便了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管得到”。
而裘力,在1月21日那天第一次收到网易旗下一款游戏的“强制下线”系统通知后,对于以后将在游戏里遭遇限制的“残酷现实”则有些不快:“这也太严格了,能不能让他们改改?”
把握尺度、多方联合
——“平台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家长判断孩子是否在一个合适的、健康的度上”
周老师(化名)是一所高级中学的教导主任,在他看来,学生适当游戏可以理解的,“现在的孩子业余时间你让他们去干什么呢?”他认为,在辛苦学习的环境下,偶尔换换状态对于学习过程并非没有益处,关键在于度的掌控。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研究与游戏化实践”课程讲师刘梦霏也曾表示,游戏本质上是一种由规则引导的意义体系。“遵循规则去解决问题,即可得到一些奖励和反馈”——这个原则,同样可以用到现实中。
“但是企业应该主动推出一些技术管理手段,帮助家长去监控、去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在一个合适的度。家长大部分都很忙,没有时间一直看管着孩子,所以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周老师认为,游戏和电视、动漫本质上一样,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有效管理,而这需要企业与家庭、学校线上线下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