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16日电 题:不同的盛会 同样的目标——三场全国运动盛会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李亚楠、何晨阳、卢羡婷
体育场上,追求卓越、突破自我;逐梦征程,荣光绽放、永不退场。16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接近尾声,56个民族数千名运动员欢聚中原共话友谊,传递出“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将时光回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相继在山西太原和天津举办,一个多月来,三场运动盛会虽举办地点不同、参赛群体不同、比赛项目各异,但不同的盛会,却传递出共同的价值追求:给予参赛者的出彩机会相同,夯实健康中国之基、促进文化交流交融的目的相同,展现奋进逐梦的力量相同。
赛会:弘扬体育精神,夯实健康中国之基
8月8日,全民健身日,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在太原开幕。
二青会自行车赛场,甘肃小将彭鑫先后收获三枚金牌。“我们练公路赛时,每天需要骑行近200公里。凭着一股信念,我们咬牙坚持。”彭鑫说,“迈过那个坎,有时会突然感觉柳暗花明,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小宇宙何时会爆发。”
彭鑫们的“小宇宙”通过二青会这个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舞台爆发了,透过二青会这扇窗,更多人也看到了新时代青年人用奋斗和拼搏演绎的青春故事。
全民健身,需要全民参与。
残运会、特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赛场上,他们向命运挺起不屈的脊梁,完美诠释了人类顽强的活力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来自四川汶川的羌族女孩尚婷是参加天津残运会的四川女子轮椅篮球队最小的队员,她曾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里长达102个小时,因此失去了双腿、左眼和左手食指。
“体育对我,意味着圆梦与成长。”尚婷说,因为体育,她恢复得更快更好,“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很大的改变”。
56个民族是一家,健康中国,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已有66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运动会,更是56个民族的大聚会。
来自云南保山市昌宁县的彝族夫妻吕正南和段茂娟,是“挑箕乐”表演团队的运动员。“‘挑箕乐’是德昂族男女青年在农闲时用挑箕进行的娱乐活动,体现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吕正南说。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不少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大山、跨过大河,来到河南郑州。带着泥土气息的体育项目,既是对体育精神的诠释,也是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面貌与精神面貌的展现。
运动会,不只局限于体育。青年、残疾人、各民族群众……三场运动会犹如一面镜子,让参赛者在当中看到了拼搏奋斗的自己;也如一扇窗,让世人看到蕴藏其中的不屈体育精神,更展示出新时代中华儿女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
聚会: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文化交融
在上海顽酷族户外运动俱乐部当滑雪教练的郑百豪,没想到他能获得代表俱乐部参加二青会单板滑雪比赛的资格。
“不敢相信,我还有机会站在青运会的赛场上。”郑百豪曾是一名专业滑雪运动员,但他此前却没机会参加这样高规格的运动会。
二青会为郑百豪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交流的平台。据了解,此次比赛项目从首届的26个大项增加到49个。除传统项目,还设置了很多符合青少年运动特点的跨界项目,并首次将冬奥会项目纳入青运会,3.3万名运动健儿在二青会舞台大展身手。
二青会澳门体育观摩团在观摩“体育强中国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展”后,不少成员由衷地说,看到70年来祖国的体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和现在取得的辉煌成就,他们非常自豪。
体育运动,也是残疾康复的一种,而残运会、特奥会恰好为残疾人与健全人搭起交流平台。“在他们用汗水实现目标的拼搏中,我们为他们点赞,因为他们在挑战自己的同时,为健全人树立了榜样。”观众李涌说。
而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不仅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就展、少数民族主题电影展映,运动会的火种采集地——登封观星台也备受关注。这里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选择在这里举行火种采集仪式,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民族运动会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的展示,通过运动会的形式,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了解彼此的思想文化,最终找到共同点,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旭东说。
盛会:注重城市发展,诠释以人为本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天津抓住举办残运会的契机,践行残健融合“办城”的理念。对19个主要比赛场馆、接待酒店、火车站、机场、轨道交通及其他公共环境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
作为二青会主赛区,太原市不仅新建、改建了10余座高标准的体育场馆,还新建了3座横跨汾河两岸的桥梁。帆船造型的水上运动中心、犹如飞机起航的滨河体育中心,以及3座气派的汾河桥,都成为市民的“打卡胜地”。
体育亦是民生,既要办好盛会,更要造福于民。郑州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契机,努力实现城市全方位的提质升级,让民族盛会的成果惠及市民。本届民族运动会的珍珠球、蹴球、射弩等比赛分别安排在郑州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市十一中等学校场馆进行,多处体育场馆的改造提升,为学生的体育训练和市民的健身运动提供了便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斑斑驳驳的外立面,五花八门的横幅广告,老旧的铝合金玻璃门……30余年前建成的郑州体育馆,与周边其他建筑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为迎接民族运动会中的民族健身操比赛,郑州体育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变形”后的场馆有了崭新的灰色外墙,馆内设施齐全。民族运动会结束后,这里将是郑州市民锻炼的好去处。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临近尾声,广西代表团射弩运动员梁小谋的两位河南朋友,早已跟他约好闭幕后带他看看郑州的变化。
“这几年,各地发展都日新月异,到处都有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化。”梁小谋说,这次运动会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原大地的变化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参与采写: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