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法+科技创新+精细管理 交通大整治见成效
上海“跌出”十大拥堵城市之列
对于上海人来说,最近有一个好消息值得分享。
7月26日,多家机构联合发布《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公布了全国50座城市今年第二季度的拥堵排名。上海位列十五,退出了“十大堵城”之列。而在去年的榜单上,上海排名第八,2014年,上海拥堵状况更是排名榜首。
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奥秘?
交通大整治带来秩序之美
前不久,一段上海高架车辆交错通行的视频刷爆朋友圈,赢得点赞无数,不少网民赞赏为“简直像拉拉链一样顺滑””“教科书般的文明示范”。在上海,类似画面还有很多:车流汹涌,十字街头却听不到刺耳的喇叭;斑马线前,机动车排起长队礼让行人;高速拥堵,长长的应急车道空无一车……
如果说,遵法守法已逐渐融入上海城市交通文明的血脉之中,那么,始于2016年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功不可没。严格执法,科技创新,精细管理,是上海交通大整治的三个关键词。
说起严格执法,市民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全市239条道路上街沿漆划的黄线。禁停黄线要解决的,是上海久治难愈的乱停车顽症:通过设置禁令标志的方式,以扣分而不仅是罚款,让更多机动车驾驶人产生敬畏之心,养成守法习惯。
警在法在,也是困扰上海已久的交通管理难题。为此上海在非现场执法手段上下了不少功夫。随着上海“智慧公安”建设的推进,“电子警察”设备不断向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被称为“超级电子警察”的“十三合一电子警察”,可以同时监控逆向行驶、不按导向车道行驶、斑马线掉头、大弯小转、左转弯不让直行等13种违法行为。此前引起惊叹的“拉链式”交替通行的画面,其实也经过了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这其间,竖立在高架上匝道的“抓拍未按规定交替通行电子警察”发挥了巨大作用。
交通大整治4年来,机动车驾驶人守法意识有了巨大提升。随着严管交通违法行为,上海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也持续下降,同比分别下降了8.7%、13.2%和2.6%。
精细化管理应对车多路少
超大城市的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
“绣花”手段一直是上海人所擅长。上海道路资源十分有限,与很多大城市相比都显得捉襟见肘。按照官方数据,目前上海机动车保有量400余万辆,此外还有常驻本市的外省市号牌机动车180余万辆,电动自行车900余万辆。
车多路少,交通管理的精细化就很重要。比如,如何确保上海主动脉的高架畅通,一直是警方想尽办法解决的问题。前不久,交警对全市高架140个下匝道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104个下匝道,一一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高架交警和9个区的地面交警、派出所一起商量对策,最终形成了一本“小册子”——“高架下匝道‘下行保畅’工作手册”,针对每一个点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路政设施改造到执勤警力安排,都对症下药,效果显著。
精细化的管理离不开科技支撑。去年进博会期间,上海警方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入交通管理,打造出智慧交通的“上海样板”,先后在浦西世博园区、黄浦泛外滩地区、国展中心周边共33平方公里区域内,试点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实时感知路况,动态分配路权,智能诱导交通参与者,使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了10%。今年年底之前,这种“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也将推广到全市1000多个路口,让更多的红绿灯“聪明”起来。
久久为功迎来美好明天
去年第八,今年十五。究竟是什么直接原因让上海交通一年间告别十大堵城?对此,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表示,“交通管理并不是1+1那么直观,也不是交警一家可以包揽,只能说,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这是一句实话。4年来,上海修改了地方法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动员了社会各方力量,就是为了让上海的交通彻底得到改观,配得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称号。这也是改善上海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招。
值得骄傲的是,只要是上海人真心想干的事,可以说是干一件成一件。从禁燃烟花爆竹,到交通大整治;从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上海人干得都很认真,都很像样。上海“跌出”十大堵城排行榜,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
万事贵在一个“恒”字。无论是交通拥堵缓解,还是全民素质提升,都需要时间的研磨,需要一刻不停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善。王亮表示,交通大整治之初,上海警方曾说过要“三年磨一剑”,现在看来,“十年磨一剑”也不算晚。
只要久久为功,上海的明天必将更加亮眼。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