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速递)全国人大代表吕世明:让无障碍环境不再“障碍重重”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汪恩民)盲道形同虚设、无障碍专厕难觅……这些有“障碍”的无障碍设施,正是中国8500万残疾人的现实焦虑。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就为残疾人群体“鼓与呼”。他呼吁打造全方位的人文无障碍生活圈,让无障碍走向“无障爱”。
近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文件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也密集出台多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举措,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吕世明表示,如今,“无障碍”已从残疾人专用品发展到通用融合设计,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公共意识。
虽然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发展,但中国8500万残疾人的“无障碍生活”依然面临着无障碍设施缺失、建设不到位、管理不健全等诸多短板,大大降低了文明的“温度”。
吕世明坦言,目前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仍需跨越几道“障碍”。“比如,新建设施的无障碍标准需进一步实施落地,信息获取、公共服务等无障碍供给需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他呼吁,为保障残疾人信息获取,电视新闻和节目应普及加配手语翻译和字幕,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融入严格的设计验收标准中;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既有校园无障碍的改造力度,提高新建校园设施的无障碍标准与数量和质量;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提升影剧院和文化场馆的无障碍标配环境。
除了将硬件上看得见的“障碍”消除,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从观念培育、意识自觉、文化传播等“软处”落脚,让无障碍走向“无障爱”。
吕世明表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当务之急是提升全社会无障碍法治意识、人文意识和文明意识,使其深入人心,同时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智库研究、理念宣传、文化传播,营造“实现无障碍,方便你我他”的良好社会氛围。
吕世明期冀,终有一天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能无障碍地自如漫步街区、无障碍地自主乘坐交通工具、无障碍地出入公共建筑、在家庭中无障碍地舒适生活、无障碍地畅通接受信息、无障碍地相互交流彼此感应、无障碍地参与社会生活、无障碍地畅享人文社会公共服务的愉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