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致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吴晓薇 韩肖)“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已经由最初的危机应对为出发点的舆情热点解读,逐渐加大为和平时期与风险预防为特征的消费者教育。”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呈现整体趋稳,但风险犹存,需要保持警钟长鸣。
风险解析:从危机应对到消费者教育
在对2018年舆情关注的12个热点问题进行解析时,孟素荷指出,对比2013年、2014和2016年,可以明显地看到,对于舆情热点的回应由2013年的100%的回应热点,到2018年33.3%的回应热点,下降了三分之二;而针对潜在风险的消费提示,由2013年的0%上升到2018年的66.7%。
“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已经由最初的危机应对为出发点的舆情热点解读,逐渐加大为和平时期与风险预防为特征的消费者教育,这是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日趋从容稳健的标志,这一特征在2018年更加明显。”孟素荷表示。
她指出,目前,舆情的关注点开始向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中,各方的规范、自律、及公平延伸,正从对某个企业产品的安全与否延伸到对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建设中各方更加透明、协调、严谨、自律的作为,并进而转向保护消费者与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的探求。
食品安全风险犹存 需警钟长鸣
孟素荷指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呈现整体趋稳,乳业合格率居首,油、肉行业现轻微波动。
同时,以环境污染为源头的食品原料污染;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中检出非食用物质及保健食品掺假等四大问题是近期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随着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提升,保健食品行业以近乎于食品工业4倍的速度快速发展,但行业的问题依然是鱼龙混杂。
孟素荷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电商等网络销售渠道的快速成长,给网络食品带来新挑战,包括食品欺诈、产业链安全建设空心化等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的关键热点。此外,随着进口食品的基数加大,进口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风险概率提升,外源性舆情风险也在加大。
孟素荷表示,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已经从大规模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安全建设,进入到更完善、细致的法规体系建设及治理源头污染、严打假冒伪劣产品的攻坚期。进入2019年,食品原材料的真实性、食物过敏源及健康声称等问题仍然是未来工作的着力点。“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永远存在,需要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