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中国首页|Outlook邮箱|OfficePLUS微软官方模板
MSN中文网 > 首页 > 财经 >正文
正文
分享至新浪微 转播到腾讯微博转播到腾讯微博

坚守西部 奋斗为国——兰州大学扎根欠发达地区创办一流大学调查

2019-09-17 10:01:03  责任编辑:  出处:经济日报   记者 李琛奇

  阅读提示

  兰州大学地处西北,自建校伊始就受人才缺乏、经费不足、生源质量等所困。百余年来,虽面临诸多困境,兰州大学却始终屹立于中国顶尖大学之列,成为投入产出比最高大学之一。兰州大学的奋斗历程、办学成就,对于探索在欠发达地区创办一流大学,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坚守中的斐然成就

  为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支撑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兰州大学从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现称“黑河—腾冲”线)以西、一半以上国土面积上,兰大是唯一一所985、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

  兰州大学开西北高等教育之先河,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设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建设西北的力度,兰州大学也因此备受重视。经过院系调整,兰州大学在1953年成为高等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为了实现把兰州建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和加快研发“两弹一星”,国家从海归学者和北大、复旦、南大等高校教师、优秀毕业生中调集大批专业人才,重点支持兰州大学化学、物理、核物理、数学、力学等专业的建设。1960年,兰州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再次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

  自建校之初至今,起点不低,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是长期困扰兰州大学的三大症结。

  新中国成立之初,兰州大学希望聘任留美细胞生物学家郑国锠来校,书信中将“我们已为您准备好了带玻璃窗的宿舍”作为重要的吸引条件之一。而郑国锠来之后一看,原来是纸糊的窗子中部嵌了一块“小玻璃”。

  计划经济时代,兰州大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借助“计划”管理和国家相关强制性政策、措施的作用,集中来自全国的人才和资源,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探索出在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成功之路。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明显加大,兰州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又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持续的“孔雀东南飞”现象,致使形成了“兰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大”的传言。

  就是在这样始终需要面临生存困难与提高质量并行的矛盾中,兰州大学始终都坚守使命担当,向党和国家、社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中国有机化学的开创者之一朱子清教授与助手黄文魁、陈耀祖等,举家从复旦大学前来西北,与留学归国的刘有成教授等一起建立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成功合成贝母碱。黄文魁在1972年成功合成抗癌新药“三尖杉脂碱”。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葛墨林潜心从事经典规范场理论的研究,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重点综合大学学生参加赴美留学物理、化学考试,兰州大学连续4年拔得头筹。

  核科学专业64年来不间断培养了5000多名“为国铸剑”的核专家、学者,为国防工业贡献了重要力量。近20年间,兰州大学选培国防生1749人,毕业后100%服从分配,90%主动申请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把最好的青春奉献给祖国。

  兰州大学的财政经费投入长期以来不如东部同类高校,以2019年为例,年度预算45.37亿元、增幅19.49%,但生均部门预算13.79万元,排在全国高校第41位。

  兰州大学以较低的录取分数门槛招录了全国“双一流”(A类)高校中最多的农村和西部生源,以扎实的一流本科教育把他们因基础教育薄弱而欠的旧账还在高等教育阶段,并与全国最好的大学毕业生质量比肩,为促进国家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支撑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

  110年来,兰州大学培养了37万多名各类人才,仅恢复高考以来本科毕业校友就有12人当选“两院院士”,1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

  倔强中的独树一帜

  将西部的地域特色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转化为学科优势和成果

  1992年、1993年,兰州大学连续两年SCI收录发表论文数名列全国第三。1995年,在美国《科学》周刊评出的中国内地最杰出13所大学榜单上,兰州大学位居第六。这轰动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

  正是这个排名,吸引着重庆人邓建明1998年考入兰州大学。经过在兰大21年的学习与工作,他凭借西部地区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组部的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兰州大学是怎样走出一条高水平大学之路的?

  1995年,有媒体将之概括为“兰大现象”。而探究为何会有高等教育界的“兰大现象”,兰大人总会微笑着说,因为我们有与之一脉相承的“兰大精神”。对此,兰州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克非解释:

  其一,纵观兰州大学的创业历程,“立足西部、爱国奉献”的自强精神贯穿始终。晚清和民国前期的甘肃,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民生凋敝、财政拮据,兰大师生全凭艰苦奋斗才能够生存下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兰州大学,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师生们无怨无悔,缺少实验室就自己建,没有仪器设备就自己研制,缺乏图书资料就动手抄写,硬是凭着卓绝的努力使学校的一些科研工作达到国内前沿水平。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核物理、地质、地理等学科有23项成果获奖。

  其二,“独树一帜、创造一流”的价值追求。早年间,兰州大学化学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实验室从来不摆放凳子或椅子,师生做实验从头到尾站在台前。对化学实验的纯度要求,兰州大学也比一般学校高出许多。正是这样严格的训练和要求,造就了其学子扎实的基本功。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5年首批进入国家计委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其三,“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是基础和保证。1986年3月1日学校公布的这一学风口号沿用至今,时任校长胡之德认为这高度概括了兰州大学所具有的无形特质和力量。

  在老校长胡之德看来,兰州大学靠勤奋起家。现任校长严纯华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工作,用他阅学生无数的眼睛来看,“兰大学子或许不是最机灵的,但大都很踏实、后劲足”。

  三大因素完美结合、不可分割,兰州大学才能始终挺立于国家重点大学的行列。2017年,兰州大学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其中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观察这4个一流学科,除化学为老牌优势学科外,其余均为兰大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独树一帜创新科研的典范。

  任继周院士团队率先提出“藏粮于草”,推动我国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新农业转型升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出路。

  南志标院士团队培育出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兰箭”豌豆系列新品种,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普遍推广;优质牧草“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紫花苜蓿等在西部大面积种植,帮助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

  李吉均院士从事青藏高原和冰川研究半个多世纪,培养的学生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等相继成为院士,书写了师生三代勇闯青藏高原、南极、北极的佳话。

  赵松岭教授团队面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群众生活困难,研发了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提出了集水农业理论体系,被誉为我国集水农业创始人。

  陈发虎院士团队融合自然地理、地质和环境考古等专业,在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迁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黄建平教授团队自主研制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监测系统和激光雷达,关键技术成为行业示范标准,明显提高了国家气象部门对沙尘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业务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

  在郑炳林教授团队近40年的努力下,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世界学术格局……

  “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办学理念,使得兰州大学将西部的地域特色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转化为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这也是兰州大学能够突破西部制约,走向国际科学前沿,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

  高教版图中的不可或缺

  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紧盯“大平台、大项目、大交叉、大成果”

  如何继续保持兰州大学的传统优势,发展新兴学科,在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新一轮高等教育洗牌、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等契机中“跟得上、跑得赢”,是兰州大学领导班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说:“我们提出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3个主动’工作思路,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

  兰州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于2018年集合优势学科成立“祁连山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灾害监测预警及空间气候研究、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等方面主动作为。同时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向和甘肃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部署,提出在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已经被省市采纳并规划实施。

  2019年,兰州大学成立国家核产业研究院,集聚国内外核产业创新领域相关优势资源,计划通过5年至10年建设,力争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学研高地。

  正是甘肃完备的核产业链以及兰大人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的劲头,吸引“丹麦第一个华人教授”侯小琳于2018年全职加入兰州大学。2019年初,他荣获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赫维西奖章。

  同时,兰州大学成立引力研究中心,共建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任务,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和陇药研究院,培育建设基础及应用数学中心等机构。

  作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中亚—西亚”分网络牵头单位和“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秘书长单位,兰州大学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丝绸之路野外台站观测网,构筑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研究原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致力于“一带一路”下全新文化体认、文化相通、民心相通。

  兰州大学与西部所有省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主动融入“兰白自创区”建设,设立了绿色材料研发中心、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菊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水处理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校企校地合作平台。该校教授担任建设指挥部总顾问的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半年时间签订招商合同49项,投资106亿元。

  更进一步,学校跳出兰大发展兰大,跳出甘肃发展甘肃。近到与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共建会宁路“双创”示范街,远到与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优势,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实现共建共赢,助推自身“双一流”建设,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兰州大学正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紧盯“大平台、大项目、大交叉、大成果”和国家战略布局,迈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是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为此兰大近日在榆中校区竖起名为“坚守·奋斗”的铜雕,这是兰大110年办学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国在欠发达地区办成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明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调查手记

  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与世界舞台上

  1948年,时任国立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气势恢弘的《昆仑堂碑记》里,记载了辛树帜校长来校后“以为现代之大学必具有现代之规模设备……竭其力以充实图书仪器,又于曩所谓海家滩子者建筑三堂”之盛况,也描绘了“当知屋宇可得而毁,唯此为之于不可为之日之精神则永不可磨灭者尔”的兰大精神。

  回顾兰州大学的110周年发展历程,艰苦奋斗是办学历程的关键词,而“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则始终是办学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最好诠释。采访中问及兰大人为何能在相对艰苦、贫瘠的土地上作出一流成绩时,兰大师生回应的始终是朴实、含蓄的淡淡笑容。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系永不熄灭的灯光,到现如今祁连深山野外台站上的独自做饭、相互理发,恐怕很难想象现代大学中还有这么一群人在这样艰苦地奋斗着。正如兰州大学守护草原的“牧民教授”杜国祯所说,“没钱的时候我在干,有钱的时候我更多地干,热闹的时候我在干,不热闹的时候我也坚持在干”。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兰州大学始终能够屹立于中国重点大学行列的“核心基因”和“成长密码”。

  在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的观察中,兰大学生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志气,还天然有反哺家庭、反哺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兰大的学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特质,这是西部独特的人文环境所给他的根基和土壤。这可以描述为兰大的教育给了学生扎实的工具箱、好的品行和习惯、不怕吃苦并持之以恒的志气,让兰大师生坚守在西部能做出好文章,到更大的平台上也能更绽放光彩。

  兰大人在发展方向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他们感恩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给予的强大支持,实践于将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契合的理性路径,既把文章写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当兰大同时具有了梦想、方向、实干,她就有可能打破宿命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出一所令人尊敬的世界一流大学。(李琛奇)

频道推荐
体育/教育
汽车视界 金融财经
数码酷玩
三星Neo QLED 8K电视,和这   在2021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三星在“First Look”…
三星电视:做时代的引领者   家电圈近期最值得期待的看点非三星电视莫属,除了一系列科技大片即视感的VLO…
影创科技集团董事长孙立荣 2019年度商界青年领军者获奖人——爱库存联合创始人冷静女士为孙立颁奖....…
共绘XR文旅蓝图,影创科技 此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意味着双方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影创科技与江西旅游…
南昌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熊冬 调研组一行在体验 5G+MR 全息智慧教室后对其丰富、直观、立体的教学形式表示赞许…
游戏世界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MSN中国(MSN.SH.CN)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