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托业:地产信托“刹车” 消费金融跑马圈地)
“目前各家信托公司其实也没有明确的业务方向,现在一些中小型公司基本上都是保证先活着,宁可不做或者少做,严控新项目的风险。”近日,南方一信托公司高管对证券时报·信托百佬汇记者表示。
7月以来,房地产信托“刹车”迹象明显,严控余额管理。记者多方调查发现,在房地产信托业务发展受限后,不少信托公司转而加大投向政信业务和消费金融业务。
然而,好资产难寻。在政信领域,信托公司相继前往长三角的浙江和江苏抢做政信业务,导致当地政信业务融资成本较上月下降一个点至10%。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各家也在争着跑马圈地,蓝海渐成红海。
房地产信托“刹车”
7月以来,房地产信托的发行与成立规模大幅下降。
根据用益信托不完全统计,上周(8月5日至11日)共有86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环比减少18.10%;募集资金71.34亿元,环比减少17.38%。
从投资领域看,基础产业、金融、工商企业三大领域的集合产品成立规模大幅攀升,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规模则是大幅下滑。其中,房地产类信托的募集规模9.4亿元,环比减少74.82%;金融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21.1亿元,环比增加76.2%;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25.47亿元,环比增加39.15%;工商企业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14.37亿元,环比增加82.67%。
信托发行市场也小幅下行。据用益信托不完全统计,上周共有38家信托公司发行185款集合信托产品,发行产品数量环比增加6.32%;发行规模287.77亿元,环比减少1.67%。其中,房地产类信托发行数量仅32款;发行数量居首位的是基础产业类信托,发行数量达到59款。
“从我们目前收集的数据来看,集合房地产信托发行量是下滑明显,主要是余额管控;基础产业类信托和包含消费贷、股票、债券等在内的金融类集合信托产品有所增多。”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记者表示。
“现在行业内基本都在做政信业务。”南方一信托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对记者表示,“我们除了做政信业务,还加大了普惠金融(消费金融)领域展业力度,资本市场方面也在积极想办法。”
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表示,短期内信托公司存在资产荒的问题,基础产业可能是信托公司着重发力的领域。不过,好在上半年信托公司业绩比较好,房地产严监管短期对整体影响不会太明显。
抢做长三角政信业务
在房地产信托业务被上“紧箍咒”后,为保证利润持续增长,信托公司不得不加大政信业务、消费金融业务的投放比例。
然而,这两个领域并非一片蓝海。
西部一信托公司副总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房地产信托余额管控之后,公司内部坚决不做新增地产信托,“好在地产信托业务只占信托资产的10%,影响不算很大”。
上述副总经理表示,原本公司打算做一些省内地市的政信业务,但发现信托公司在今年资金宽松后的资金成本比银行高,竟被地市城投公司嫌弃,于是转向江浙沪地区做政信业务,同时继续寻找一些省内熟悉的优质工商企业如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做一些有抵押的贷款业务。
政信业务就能一马平川吗?“由于云贵川和湖南等省份政信业务也有爆雷,现在信托公司基本都到长三角江浙地区抢着做政信业务。”南方一信托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随着信托公司的争抢,江浙政府平台的融资成本已从上个月的11.5%降低至目前的10%~11%,基本上降了一个百分点,湖南、云贵地区政信融资成本还能给出13%。”
这意味着,信托公司转投政信项目,能给出高成本的政府平台有违约风险,而优质政府平台则面临融资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压缩的境地。
消费金融渐成红海
消费金融业务也是信托公司争夺的一大领域。
“在房地产信托贷款受到窗口指导压降的背景下,工商企业又频繁爆雷,大宗消费如汽车销量持续下滑,消费金融业务的配置需求不断上升。”专注于消费金融生态领域的乐信首席金融官乔迁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乔迁表示,消费金融是少数抗周期性强的业务,目前已有100多家银行与信托等机构合作。但由于市场上多数投资机构都在增加配置,导致整个市场的消费金融资产短缺。
“随着信托公司的跑马圈地,消费金融市场也逐渐成为红海,毕竟存量业务市场蛋糕就是这么大,无法承受整个行业来抢夺。”上述南方信托公司高管表示,因为其他信托公司也要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导致近期名声在外的外贸信托一个消费金融团队被挖走。
“在大政方针不明确之下,目前公司是宁可不做或者少做项目,严控新项目风险,哪怕利润难看一些,先活着保证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福利,奖金后续再说。”上述高管表示,即使做政信业务也需要有抵押物,“做政府平台业务不可能纯靠‘信仰’。”
南方一央企系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对记者表示,在房地产信托被限制后,主要发力于公司原有的优势业务,例如资产证券化(ABS)业务和私募股权平台业务,同时,利用自有资金做一些股权投资,主要投资于芯片科技类企业股权,希望以后投资的企业能够上科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