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湖北扶贫专题电影《白云生处》有感:
“贫困”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困在大山深处的“穷人”来说,它意味着人生不起病、住不了房、上不了学,甚至回家要爬三小时的山路,到家还洗不上一个热水澡。这,就是“贫困”。
在单位组织的主题当日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这部讲述扶贫故事的影片《白云生处》,里面提到的“脱贫”四要素——政策、干部、交通、产业,非常具有现实实践意义。
政策,是脱贫的基础。“哪朝哪代,你能找到现在这么好的政策?”这是电影中老向书记劝慰不愿劳动脱贫的村民的话。细数古今中外千年历史,受限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贫困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附属物”。唯有现在的中国,在经济稳定牢固的保障下,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办大事的优势,调动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不计成本的制定贯彻出现行的扶贫政策。从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系列、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正是基于这些政策的铺垫打底,才有了全国上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如火如荼。
干部,是脱贫的动力。优秀的干部,对脱贫工作来说,意味着强大推动力。影片中出场的几位干部无疑都是优秀的,细看下主要分为两大类三小种,一类是上级选派的脱贫干部,他们虽然对村庄来说是“陌生人”,但多能灵活运用政策,并且具有上级的工作经验,可以为贫困地区争取到更多的帮扶资源。另一类是本土干部,他们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干部类型,年龄较大,但拥有极高的村庄威望和动员力;另一种是近些年兴起的村庄“富人”干部,他们在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后也参与到村庄政治中来,虽然介入契机不同,但他们的资源更多,也更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交通,是脱贫的关键。“要想富先修路”,有多少远郊村落是因为交通道路的不通而被遏制住了脱贫的咽喉。影片中的小月村,村内古建筑自成一景,山果物产丰盛,但受限于没有一条通村的马路,引不进资源、推不出特产,甚至遇上极端天气道路泥泞造成村民遇难的悲剧。笔者所在单位武汉黄陂烟草的对口扶贫村——黄陂仙台寺村,同样也是山中村落,但在政府力量的帮扶下,村里的马路在2019年就实现了“户户通”的目标。自此,村民也能搭上班车进城务工买卖,外界帮扶力量也能更为方便的进入。今年由笔者单位大力支持的村庄当家堰塘修缮项目顺利进行,就离不开他们可以让施工团队自由进去的交通。
产业,是脱贫的保障。脱贫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步,防止贫困的“复发”,才是“脱贫攻坚”质量的检验石。影片中,小月村有着自己的茶叶合作社,并在最后形成了一个可观的产业链,帮助村民有了更加稳定和丰厚的收入,彻底解决了村庄“返贫”的隐患。现实中,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农业合作社、手工合作社、旅游产业等的开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在于能给予村民更多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二是通过贫困地本土资源的再开发,形成自力更生的良性循环;三是当地产业规模的扩大,留住和吸引外来人口,利于下一步发展。
脱贫,是一个世纪难题,仅从《白云生处》这部短片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其中的艰难与不易。再回顾行业五年来的脱贫之举,心中亦是感慨。谨以“四要素”的提炼,作为扶贫工作的浅薄总结。
作者:武汉市黄陂区烟草专卖局 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