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1日讯 1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检验项目全部合格的1398054批次,不合格的34134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6%。从食品抽检不合格项目和与2018年前三季抽检数据对比来看,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超标和微生物污染等仍为主要问题。
不合格项目聚焦三类问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过去一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季度食品抽检信息发现,2018年第一季度,食品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30.0%;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25.3%;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21.6%。在第二个季度中,上述三项不合格总数占比则为30.3%、25.3%、22.3%;第三季度分别为,26.8%、24.7%、24.4%。第四季度分别为27.1%、25.2%、24.1%。
从过去一年的抽检数据来看,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超标和微生物污染等不合格个项目已经成为抽检不合格项目的“常客”,且所占不合格问题比例没有明显变化。
对此,有专家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违规使用添加剂和微生物污染问题,主要原因在小企业食品生产时超量超范围使用和不注意生产环境。而农兽药残留超标,则需要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4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都市媒体训练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就曾表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陈君石表示,目前国际上最有效、最简单易学的预防措施为五点,分别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顽疾非短期问题不能“一蹴而就”
随着近几年食品科普工作的深入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的逐渐形成,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也逐渐从“谈虎色变”转为更多关注生产环节是否使用得当。
对此,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地方局曾连续多年开展“食品添加剂两超一非”专项整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时任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在2018年1月的原食药监总局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称,“两超一非”问题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违法违规的震慑。农药兽药超标、重金属超标、有机污染物超标等问题,与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产地环境污染密切相关,解决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风险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对于农兽药残留的治理,从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来看,则保持了趋严和高压态势。农业农村部在1月30日的通报中指出,2018年,农业农村部按季度组织开展了4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重点增加了农药和兽用抗生素等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监测指标,监测参数由2017年的94项增加到2018年的122项,增幅29.8%,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5%。
除了打击违规行为,农业农村部还在相关文件中对农药的经营和使用做出规定。落实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等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者社会责任感引导与宣传,提高农户正确的农业生产操作意识,尤其是合法合规用药意识。
2018年1月12日,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共同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微生物污染是目前在国内乃至全球对消费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风险之一。食品安全相关政府部门亟待予以重视和投入,特别应强化国家风险监测及溯源体系的建设。
在兽药残留问题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认为,原料污染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顽疾,且短期内难以化解。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兽药使用的监管,建立和健全休药期制度。生产企业应遵循国家兽药相关法规,加强自律,健全良好兽药使用规范,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全程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