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辽宁、吉林、福建、河北等地走访了解到,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部分种粮大户开始由单纯扩张耕作面积向适度规模经营与注重效益提升转变。不过,种粮大户仍面临一些困扰,既有土地难以集中连片、融资难等老问题,也有服务体系不完善、成本持续高企挤压效益等新问题。一些种粮大户期盼,国家未来能够加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破解生产资料价格较高、融资难及晾晒场地、设施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种粮大户注重效益提升 盲目扩张转向适度规模经营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部分种粮大户遭遇了旱情等灾害,部分地区产量下降,但由于各地对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其收益较为稳定,对未来种粮的收益较为乐观。同时,一些种粮大户群体积极谋划转型,不再盲目扩张经营面积,开始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谋求提升效益。
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种粮大户董云峰种植了5000亩玉米,他表示,春季雨水很少,直到去年5月中旬才全部播种完毕,本以为会严重减产,但最终每亩只减产了一二百斤,而且价格比较理想,秋收时每斤卖价0.66元,较前年高出6分钱,他对种粮收入很满意,很有信心。
种植1100亩水稻和600亩再生稻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回瑶村种粮大户曾雄香说:“再生稻的第二季稻是生态大米,价格高出不少;另外有400亩水稻发展稻后菜,增加收入,而种了稻后菜的地块再种水稻,每亩能增产100斤。”尽管效益不错,但曾雄香今年并不打算扩大经营面积,“现在发觉经营面积不是多多益善”,他计划减少山垅田和无法种植再生稻的稻田经营面积。
“适度规模经营是趋势。”经营6700亩玉米的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经理陈卓与曾雄香看法一致,“有个别大户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了,我觉得种多少地还得看有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关键是提升现有经营面积的产出效益。”
此外,一些种粮大户开始从“种地人”向“生产服务商”转变,利用先进农机、粮食烘干设施等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获取收益。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种粮大户张建清通过机收、机播、机耕、烘干等生产服务环节,每亩地实现100多元收入。“我们做这些社会化服务,既增加了收入,又帮助农民减少支出,实现了双赢。”张建清说。
土地难以集中连片
高成本挤压种粮收益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困扰种粮大户,既有土地难以集中连片、融资难等老问题,也有服务体系不完善、成本持续高企挤压效益等新问题。
土地难以集中连片,农业产出效率不高。“目前经营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插花田’,土地不连片。”从事水稻种植和加工26年的南平市金夏粮业公司总经理夏桂文经营着3600亩稻田。陈卓也说,他拥有的农机能满足1万亩的耕作需要,但由于一家一户小农经营,每个农民诉求不一样,导致种粮大户很难流转经营连片耕地,“农机刚要施展身手就到地头了,总要转场,浪费时间、增加成本”。
产粮后续问题凸显,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河北省某地一位经营2000亩耕地的种粮大户最近很“上火”,因为他的晾晒场被拆除了。他抱怨道,国家规定,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建设晾晒场等配套农业基础设施,但他在地里建设的晾晒场近日被土地部门定为违章建筑,已经拆除。“建设之前经过了环评等手续,如今把我定为违章建筑,心里有苦说不出。干了十年农业了,这次确实伤心”。
融资问题一直难解,普遍缺乏抵押物。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是吉林省一位种粮大户经常反映的问题,“银行要抵押物,银行认汽车、房子,但我们有价值1400万元的农机具,银行就是不认。”《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各地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不断进行探索,但农机具作为贷款抵押物仍未得到认可。
成本持续高企,利润空间被压缩。“一亩地毛收入只有1440元,但支出可不少,种子一亩75元,肥料130元,农药50元,机收一亩田120元;播种、插秧、打药施肥、田间管理、机耕等加起来至少要6个工人,人工费就非常贵。”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东田村种粮大户张贵茂算账说,一亩地租金要五六百元,“算下来利润很微薄了”。他说,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都在涨价,“去年一亩地肥料成本就增加了30元。”
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针对种粮大户群体出现的新趋势及新老问题交织的情况,一些种粮大户期盼政府能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融资措施缓解资金难题,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和相关补贴政策,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和激励政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一是多举措破解融资难,增加融资便利性。部分种粮大户建议,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扶持”,将其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逐一建立信用档案,对信用等级高的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优惠政策。
二是鉴于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对晾晒场地、烘干设施等配套农业基础设施需求较大的实际,建议在放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配套农业基础设施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补贴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
辽宁省昌图县老城镇种粮大户吴艳良说,我们正在一边抓紧建设3万吨粮食储备库,为当地农民粮食产后服务提供保障,实现强村富民,前年年底还建成了一座烘干塔,便于玉米储存,村民们不用再担心玉米受潮发霉了,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销售,我们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现在国家不再进行临储收购了,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实现平稳过渡”。
三是当前不少规模较大的种粮大户已转向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面临管理、经营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未来可调研探索出台更多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我们需要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但给不了高薪,建议国家给予支持。”陈卓说。
(记者郭翔、邹明仲、林超、高楠、白明山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