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音乐声渐渐在倒水河畔的休闲广场响起,来跳广场舞的人们已经在做热身运动,周围三三两两的孩童嬉笑打闹着,偶有行人从步道下到河边,驻足赏景。与国内绝大多数小城市一样,晚餐后的这段闲暇是红安县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
这座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的小县城初看平平无奇,却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第一将军县。14万英烈,2.26万名有名有姓的烈士,223位将军,是红安县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然而,受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几方面因素的制约,红安县的经济水平长期相对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深度贫困县,长期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近些年,红安县聚焦发展,聚焦为人民谋幸福,多方开源、多措并举,攻克了贫困难题,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18年8月,捷报传来:红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帽”的背后,涌动着金融等各类资源的扶持力量,政府部门、实体经济及金融机构的协同作用,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扶贫“故事”。
以光伏产业推进脱贫攻坚
红安县被列为“国家层面的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更高水平的生态保护要求使得可被选为该县扶贫支柱的产业寥寥可数。红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总日照为2088.6小时;同时,红安县又是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地区,荒山荒坡多达10万多亩,光伏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更为重要的是,光伏产业建设周期短,分布式发展模式辐射范围广,收益期长达30年,借光伏“东风”带动扶贫,既不触碰红安县的生态“红线”,又能满足红安县的扶贫工作需要。据此,红安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贫困户自愿、贫困户受益”的原则,探索出了光伏扶贫发展模式。
2014年,红安县建设高桥镇光伏发电扶贫推广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全县开展光伏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红安县不断探索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新方式,探索实践了“2533”光伏扶贫模式,成功实施百村万户扶贫工程。通过“2533”模式,红安县不仅解决了实施光伏扶贫的资金问题,还有效保证了项目收益的可持续性。
所谓“2533”光伏扶贫模式,即两种建设类型、五大融资渠道、三高建设标准、三定结算环节。光伏项目的开展有效利用了红安县的荒山和屋顶资源,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然而,实施光伏扶贫最大的难题不在于寻找项目施工点,而是巨大的初期资金投入。红安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额达5.18亿元(不含社会捐资),财政资金无力全额覆盖。为解决资金难题,红安县构建起“地方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贷款+贫困户贷款+扶贫资金+社会捐赠”的多元融资体系。其中,县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原则,整合各类涉农、移民搬迁等资金1.07亿元,并争取到省发改委专项资金1000万元。当地金融业则积极补齐剩余资金缺口,共计投放2.46亿元贷款。与此同时,农行红安县支行还向贫困户按户发放8000元贷款,县政府全额贴息,本金分3年逐步偿还。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5700万元,贫困户每年可坐享3000元的“阳光收入”。
以工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
在红安经济开发区党员职工服务中心,《金融时报》记者看到了红安经济开发区的沙盘图。“从这个沙盘图上,基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安工业园的发展路径。由于最早的片区在县城,发展空间受限,县里又在城南划出一块新的工业园用地,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新型产业园。”红安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来德志指着沙盘中间一块有着若干微缩厂房模型的区域说。
2010年12月,红安新型产业园破土动工,按照“产城融合、园城同建、适度扩规、重在质效”的总体思路,立足“双强双兴”发展战略,园区规划控制面积从3平方公里逐步拓展到如今的126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年底,园区落户企业将近500家,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5.24亿元;3.86万人在此就业,园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昔日贫困农户成为园区工人,并享受到园区提供的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
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就业,让当地农户和下岗职工捧上了“铁饭碗”。怎么让这“饭碗”捧得住、捧得久,关键还在入驻企业的发展上。而企业要发展得好,一看核心竞争力,二看资金实力。红安新型产业园自诞生起,就注重以质量“论英雄”,坚持“创新带动、金融驱动”。在引导产业发展方面,园区深入推进“五个一批”改革,注重培育行业“隐形冠军”。在解决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园区在2012年就成立了“园区企业融资服务办公室”,当地银行按周轮值,“一对一”解决公司融资难题。
“金融机构的服务态度一直非常好。”湖北千川门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川公司”)副总经理夷大杰说。作为最早入驻红安新型产业园的企业,千川公司是木门领域的“隐形冠军”,对园区的金融服务很有发言权。“企业要想在一个地方做得久,必须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商业联系。”入驻园区8年来,千川公司一直与当地金融机构保持密切沟通。2018年,公司在当地金融机构的贷款金额超过1400万元,解决了公司流动资金需求。与此同时,该公司通过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等方式,确保几十户贫困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可以说,我们做到了‘应贷尽贷’。”人行红安县支行行长吴少波说。据统计,2016年,当地金融机构向园区企业发放贷款14.96亿元,2017年发放贷款16.42亿元,2018年发放贷款13.65亿元,实打实的资金支持让园区企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不仅如此,为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融资问题,园区充分发挥湖北红安高宏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宏基金”)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如今,高宏基金已完成13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2.3亿元。其中,7家为红安本土企业,5家为引进落户企业,1家为市场化项目。投资项目的收益也相当可观,2018年1月至11月,基金投资项目的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达到143%,净利润同比增长310%。
以服务下沉填补金融“空白”
来红安县,七里坪长胜街是必到的一个地方。一条青石路贯穿南北,路旁店铺门面鳞次栉比、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两屋相连墙头安有象征吉祥的兽头。这条老街是七里坪镇重大事件的见证,内中有革命遗址18处之多,是七里坪红色旅游景点最集中的地方,因此也成为红安县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抓手。
为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红安农商银行对长胜街店铺进行了移动支付改造。游客如要购买特色产品或纪念品,通过手机即可支付,商户提现无需手续费。通过这一工作,红安农商银行也将自己的牌子挂在了老街墙面。
距离长胜街不到10分钟车程的张家湾,是红安农商银行服务下沉的另一个“据点”。设在此处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超市,集村银互联互助工作站、普惠金融服务网格工作站、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金融惠农便民服务工作站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站于一体,是该行打造的“五站合一工作站”。
“现在借贷款就像是把自来水龙头安装到了我家里一样,需要周转资金时就把开关打开,用完了随时可以关上,而且水费还很低。”张家湾四组养殖户老张在第一次体验了红安农商银行的“线上农e贷”后如此说。该行立足服务站,开辟了惠农金融服务的“根据地”,通过金融互联、助贫互联、文化互联和党建互联为主要内容的村银互联,让助力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红安农商银行积极推进“整村授信”,逐户完成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解决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并通过贷款支持农业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对张家湾243户农户预授信1916万元,实际用信370余万元;不良贷款实现了清零,彻底改变了村民“没有抵质押物不能贷款、没有熟人介绍不能贷款、不跑三四次路办不好贷款”的传统模式。
如今,脱贫后的红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金融扶贫的创新模式成为省、市的扶贫工作亮点。“未来,我们将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工作落实落细,让金融扶贫工作在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上阔步前进,为红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吴少波说。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