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一些上市公司接连爆雷,这说明相关制度还有短板,亟需补强。
7月28日,暴风集团公告实控人冯鑫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7月29日,深交所对暴风集团下发关注函。虽然冯鑫具体涉嫌何种犯罪,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结论,但从媒体这两天的报道看,也无非是可能在公司经营、并购过程中,涉及职务犯罪,比如为了达成某项交易,收受回扣或者行贿;当然也可能涉嫌其他犯罪行为,与上市公司无关。
虽然具体情况还要等相关部门正式公告,但从已经披露出来的各类信息看,“暴风”能刮到今天这个样子,从当初的狂飙突进,到目前的奄奄一息,把近7万投资者从半空狠狠摔到泥淖中,还是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的,起码在公司的制度建设上以及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建设上,还有亟需补强的短板。
一个需要补强的短板是,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建立安全阀制度,尽最大可能避免半路翻车,给投资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谁都知道,一辆汽车要想安全上路,没有刹车装置绝对不行。企业在并购活动中,显然也需要有这样一个装置,以保证在关键时刻,企业能刹住车。这样一个保险装置,除了需要企业有意识建设外,也需要中介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的主动参与。
内外合谋、故意掏空上市公司的情况姑且暂不考虑,在正常的企业并购活动中,上市公司把更多的心思用在风险防范上,更全面地考虑一下并购对象的风险,显然没有坏处;而且防范风险,不能仅仅靠大股东的个体自觉,要有制度上的安排。相关的中介机构,在参与并购活动中,对风险及或有风险的甄别以及防范措施的准备,也需要有制度上的一系列安排。否则,上市公司就是一辆在山路上狂奔且没有刹车装置的汽车,翻到山沟里去,几乎就是注定的命运。
这样翻车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暴风”的境外并购案,现在回头看,实在疑点多多、漏洞多多,在整个并购过程中,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在跨境并购活动中,上市公司本应该做万全准备的安全措施,从现有资料看,几乎都是实质缺失的。并购的表象,好像是涉及各方合作共赢,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但最终结果,却是收购方完败,几十个亿砸出去,最终居然落得如此不清不楚的结局,无论是6万多投资者,还是整个市场,显然都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答案。这类并购,需要在制度上有所改进,无论是事前防范、事中制约、还是事后“算账”,都要有实实在在的力度,否则,可以预见,类似的“风暴”还会一直刮个不停。
另一个需要补强的短板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股票减持,需要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当年“暴风”挂牌创业板,实现连续36个涨停,股价高达327.01元,加之公司动作不断,自然惹来万众瞩目,投资者热捧;即使到了4年后的今天,投资者仍有近7万之众。但在这个众人追捧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大大小小的高管们,却不断减持所持公司股票,获利不菲。就本质而言,最了解公司内情的内部人的逃之夭夭,于情于理都有可追究之处。对此,相关制度完全应该也可以有所应对。
在市场建设的新时期,方方面面就应该有一些新措施、新气象,除了制度的篱笆还要再扎紧点儿、短板要尽快补强之外,对敢于钻制度空子者,要敢于打板子,而且要一次打疼,不但使其今后再不敢钻空子,也能对一些心思活泛的旁观者起到警示作用。没有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投资者对市场、对未来的信心很难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也很难保证。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