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作为期货业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已经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内,从“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到“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在笔者看来,随着三年的试点推进,“保险+期货”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探索推出的支持“三农”发展和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模式。
该项试点的成绩可圈可点。以郑商所为例,其一,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2018年“保险+期货”试点规模稳步扩大,试点项目数量、承保现货规模和服务农户数量均有明显增加,并且将苹果品种也纳入了试点范围。其二,试点项目资金来源进一步拓宽;在40个试点项目中,仅有6个项目为全额补贴,其余项目均存在其他保费来源。其三,试点定价模式趋向成熟;经三年试点,保费定价模式及保险目标价设定模式日趋成熟。其四,试点项目成本持续降低;2018年积极引导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在提高保障程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项目保费,保险费率及保险公司运营管理费用有效降低。其五,试点项目赔付水平进一步提高;试点建设过程中,交易所鼓励引导项目承办单位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优化项目方案提高保障程度,积极寻求并把握有利市场行情,项目赔付水平明显提高。
纵然硕果累累,仍有改进空间。笔者发现,在该项试点项目的推广中,其风险管理理念虽然深入产业和农户的经营发展中,但可持续性仍须探讨。
三年多以来,“保险+期货”起到了保障农民种植收益的效果,但模式的可持续性仍有待增强。首先,财政介入“保险+期货”试点的积极性还不高,政府提供保费补贴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其次,农业经营主体对“保险+期货”的接受和参与程度还有待提升;最后,保险机构在“保险+期货”试点中的角色有待深入。
笔者建议,各期货机构应当积极稳步扩大试点建设,持续提高试点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