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街角的店面渐渐被便利店取代:7-11、便利蜂、罗森、全家、苏宁小店……遍布城市街头的便利店构成消费领域一道新风景。从早餐的油条豆浆,到烘托聚会氛围的葡萄酒、洋酒,只要人们想,都可以在楼下便利店一站解决。便利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增速为19%,门店12万家,销售额多达2264亿元。
便利店的“走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关系。如今,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吃,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健康,吃出品质。与街头小店或路边摊相比,便利店装修精良,丰富多样和相对高端的商品正好契合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新需求。
便利店的“走俏”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如今,一人家庭、丁克家庭和三人、四人核心家庭正成为主流,家庭中的女性更加看重职业发展使得经营家庭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提升了人们对消费便利性的需求,不再排斥为服务性消费买单。2018年,中国恩格尔系数再创新低,28.4%的水平达到联合国富足标准(恩格尔系数低于30%),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从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与快速转变消费行为带来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相比,国内便利店的发展却有些滞后,存在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完善、经营能力不强、总量不足等短板。
比如,便利店经营者倾向入驻新建小区,不愿关注老旧小区,导致繁华地区便利店常常扎堆出现,相对冷清的街区则是走出好几个街口都找不到一家便利店;各便利店虽然分属不同经营品牌,但商品品牌种类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严重;尽管国内一些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甚至24小时营业,可与日本便利店可以满足水电费支付、打印、收发快递、送货上门、ATM机等生活各个领域的需求仍有差距;即使是屡次被用来佐证我国便利店快速发展的门店数量,算到人均头上,饱和度也不及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水平……要想推动便利店高质量发展,推进消费升级,就要瞄准以上痛点、难点,用更丰富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满足对服务型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需求。只有这样,实现“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服务业占GDP比重将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5%左右的目标才更有保障。
因此,近年来,便利店发展持续受到决策层关注。今年3月9日,鼓励便利店发展被进一步确定为商务部今年促进消费的重点工作;6月21日,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商务部再次强调要把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作为当前工作重点,抓紧组织实施;7月9日,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决定在全国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工作,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结合当地消费水平、消费特点和便民商业发展状况,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举措,抓紧制定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方案以完善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加强组织保障,以城市为单位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大方针指导之下,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已经行动起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区域内便利店的数量。其中,北京市明确3年内将连锁便利店门店扩至6000家,西安市明确到2020年底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不少于3000家。
一家小小的便利店点缀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新供给的魅力,也是新消费的意义。人们对消费的理解和期盼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变化。促消费背景下,稳定总需求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矛盾还是在供给侧,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不缺需求,缺的是符合消费者口味的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瞄准新需求发力,做好新供给文章,只有依靠品种更多、质量更好、个性更强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活起来,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