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开展“红十字进校园活动”,为全区中小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目前,海淀区教育督导室把该项目纳入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评价中,并进行了专项督导。
胡一峰
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把学生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这对于改变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低的现状,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意外伤害、脑卒中、心跳骤停等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年轻化;而且,近70%的急救事件都发生在家庭之中。当意外伤害和猝死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并非一种比喻,而是严酷的现实。掌握急救知识,有时可以挽救一个个体生命乃至一个家庭的幸福。急救知识“从娃娃抓起”,意义十分重大。
不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急救知识进校园如何不走样地落到实处,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比如,在语文课文中学一学急救题材的科普佳作;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讲一讲见到或遇到突发伤害应怎么办;甚至在美术课上画一画急救的场景……急救知识重在运用。为此,不妨采取情境化的方式,通过编演小品小戏等方式,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急救情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动手学习,防止急救教育成为简单的知识记诵和应付考试。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掌握了急救知识后,孩子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对此,除了急救知识本身,还有三点尤其值得重视。其一,告诉孩子们遇到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应向谁求救,以及如何正确有效的求救。比如拨打120,用最迅速准确的语言说明求救信息;正确使用家庭常备急救药,了解公共场所急救设备存放地点以及取用方法。其二,提高孩子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心理素质,理性看待生死与疾病,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发事件,保持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其三,必须让孩子们牢牢记住,救人的前提是确保自身安全。特别是在家庭之外的公共空间,不论是上学放学的路上,还是外出游玩,小伙伴或陌生人发生意外伤害或突发急病时,一定要规避险情再伸出援手,防止因救人而产生新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