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一甲子拴得住观众保得住初心 从《朝阳沟》唱到《重渡沟》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林赛赛文记者张琮摄影
见到贾文龙时,他刚从医院诊看完嗓子回到办公室。此前的两天,豫剧现代戏《重渡沟》7月1日、2日在省人民会堂连演两场,反响热烈。剧中饰演马海明的贾文龙,除了大量的唱段,还展示了不少高难度动作戏。
《重渡沟》刻画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乡镇基层干部马海明的鲜活形象,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6月初,该剧刚刚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有着“全国现代戏红旗团”美誉的河南豫剧院三团,1958年推出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至今常演不衰,拴保、银环、拴保娘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从《朝阳沟》到《重渡沟》,正好一个轮回。《朝阳沟》编剧杨兰春常说的“生活有多深,水平有多高”,在一个甲子之后依然是《重渡沟》主创团队坚守的初心。
◆生活的底子要足够厚
“草争日头人争气”“不见兔子不撒鹰”……《重渡沟》通俗接地气的中原语言,让观众倍感亲切。
该剧由何中兴、姚金成联合编剧。执笔编剧姚金成是豫西人,这些方言土语都来自他常年的语言积累,凭着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他笔下的人物,总让观众感觉像是“身边的那个人”。
“这唱词听着真得劲!”一位老戏迷现场不住地赞叹。他想起了《朝阳沟》经典唱段“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的那种味道。
这段拴保教银环锄地的唱词,凭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传唱了几代人。去年,年过八旬的著名作家王蒙来郑州时,回忆起青年时对豫剧的印象,还能模仿着河南话哼唱出来。
“生活有多深,水平有多高”,这句出自《朝阳沟》编剧杨兰春之口的艺术箴言,河南戏曲圈的人都不陌生。
第三代“拴保”盛红林,在《重渡沟》里是吕二涛扮演者。“描写现实生活要有真实依据”,是他从《朝阳沟》中得到的启示。
杨兰春仅用了7天时间,就编写、排演了初版《朝阳沟》,被视为艺术传奇。但盛红林深知,7天之外,是长期在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观察的结晶。
“对婆媳相处、长辈晚辈相处,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方式处理,都有生活依据,生活的底子要足够厚,写出来、演出来的才是接地气的,才是真诚的,才是真实的。”盛红林说,演员没有农业劳作的经历,大家排练时就到农村锄地、挑水、摇耧。
每排一部戏都要根据剧情要求去体验生活,这早已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必修课。之前排练《焦裕禄》时深扎在兰考,这次《重渡沟》则是剧组全员两赴重渡沟。每次封闭排练持续20天,除了一天三班共10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外,大家还要在重渡沟走访,和乡亲们聊天找寻人物灵感。
为何要深入故事发生地?贾文龙说,到当地排练能给二度创作提供很多素材,也能启发主创人员进一步融入剧情。
剧中有一个矛盾冲突,为方便游客,村里花七八万盖个水冲厕所,却被质疑是在穷山沟里“烧包”。这个盖厕所的小争端,是编剧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在剧中举重若轻地折射出现实中的观念变迁。
“向生活学习,观察身边人”,是第三代“银环”杨红霞的职业习惯。她记得,《朝阳沟》复排时,因为自己没有下乡的经历,前辈就找来二十多位下乡知青,请到团里讲故事,这让她摸准了银环最初“下乡又动摇”的心理。
过去饰演的角色多是年轻姑娘,杨红霞就悄悄观察团里年轻人的行为动作和说话语气。不过,这次在《重渡沟》里饰演的马海明妻子关长荣是农村中年妇女,这对她是一种考验。
不过,下乡演出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经验,让她找到了人物感觉。“上台演完银环,农村大嫂们总是围着我,热情地拉着我的大辫子,爽朗地笑,拍腿表达惊喜。这些对我塑造说话快人快语、性格豁达开朗的关长荣,都很有帮助。”
一个简单的抹泪动作,杨红霞就有自己的观察:小姑娘哭时,手是反过来用手背擦,胳膊肘是平的,还会往身上一抹,但妇女是用手掌去抹泪,捂一下鼻子,两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每一处细节只能依靠日积月累的沉淀,长期琢磨悟出来。”她说,只有这样,一旦进入角色,才能全方位体现出来。
◆将沉甸甸的人立在舞台上
一部经典剧作,最终观众所记住的,往往都不再是那些曲折情节,而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戏剧界,判断角色塑造是否成功,要看“人物在舞台上立不立得住”。而如果角色不够真实,会被形容为“轻飘飘的”。
为了让人物立得住,编剧姚金成非常注重人物“动机”的合理化:“现实主义创作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动机不能是概念化、脸谱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处境,行事不管正确错误都有动机,动机具体真实、有血有肉,人物才站得住脚。”
剧中,马海明外号“马大煽”,当过文化站站长,会说快板,爱玩摄影,说话幽默风趣,善于鼓动宣传。正是有知识有眼光,在大多数群众还没有旅游意识的时候,他发现了重渡沟的价值。
姚金成还写到了一段让马海明愧疚终生的往事:曾因盲目推广种烟叶给乡亲们造成了损失,“欠着重渡沟乡亲一笔良心债”。虽然着墨不多,但观众从中能感受到这种愧疚心理与他的奋斗有某种关联,让人物有了一种可以触摸的质感。
“为乡亲争利益反倒说我是拦路虎,老领导老关系感情没顾住,好兄弟吵翻脸成仇反目”,马海明唱词里有着普通人的苦恼和纠结,让观众的心随着角色起起伏伏。
姚金成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矛盾,马海明的遭遇很真实,观众感同身受,才能跟着情节情感走。”
“吕二涛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凭空捏造。”最初接到角色时,盛红林并不考虑有多少唱,而是研磨剧本思考角色是否足够真实、有个性。剧中,吕二涛与马海明是发小,他作为资本方代表来与马海明谈判重渡沟的投资开发时,忽视了村民利益。
盛红林没有将吕二涛作为一个唯利是图的反派来演,而是演绎出了正常人的心态,“二涛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普遍性的,作为商人受环境影响,身为谈判代表,为集团争取利益是职责,只是境界和马海明相比有差距,通过反衬也彰显出马海明人格魅力。”
每次塑造角色,杨红霞都会将自己和角色比较,“说实话,丈夫家也不顾一头扎到重渡沟,要是我也会受不了,所以更感触到关长荣作为女性不简单”。
当马海明本可以调往县城工作,结果却为了重渡沟选择留下,妻子觉得耽误了孩子上学,不值得,可后来丈夫被迫调离重渡沟时,看到郁闷痛哭难以释怀的丈夫,关长荣悄悄把房子抵押出去支持丈夫。
“你啥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重渡沟!那是你的梦想,你的命……我关长荣啥都可以没有,可我不能没有孩他爹!你是我的天,是我的命啊!”唱词唱出了风雨相依的夫妻情,让人潸然泪下。
进入角色之前,杨红霞会首先写“人物自传”,“要把关长荣与马海明怎么认识的,过往经历要悟透,为什么来到重渡沟,为了子女上学肯定也吵过不少架……”
这些戏里边没有出现的矛盾,杨红霞都要悟出来,否则就不知道人物情感怎么出来。“不是该我唱就上台唱,立在舞台上的是沉甸甸的人,是有灵魂的人物,而不是表面的东西。”杨红霞说。
◆真功夫才敢用才能用
空中飞人、跳转跪、搓跪、乌龙绞柱等高难度动作,这些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一定能做得来,55岁的贾文龙却在舞台上一次次空翻、摔磕。
“不忍心看这些场景,一声声咚咚响,艺术上醉了观众,感情上碎了观众的心,艺术家舍身忘己、不辞辛苦,让人动容。”粉丝苏果在大河报·大河客户端对贾文龙的专访文章下留言。
而在河南豫剧院三团的排练厅里,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每天都在上演着,墙壁上悬挂的条幅写着四个大字:戏比天大。
练就真功夫没有秘诀,唯有靠勤学苦练。戏曲程式化的高难度动作,贾云龙从小就在练习,“这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得下一番苦功夫,练这类功夫是很危险的,没少摔到脑袋、膀子和腰腿”。
设计高难度动作,不是为了“秀身手”,而是用来表现马海明彼时彼刻复杂苦闷的心理。为了达到演出效果,贾文龙坚持隔三差五练习,他说:“基本功必须要坚持练,如果不练的话,肯定就不敢用,就算用也是用不好。”
穿着花布衫、夹着皮包、把玩着手串,陈琍珉饰演的赵老六每次出场都伴随着现场轻松的笑声,舞台气氛随之活跃,为《重渡沟》添了一抹亮色。他对角色赵老六的认识是,有经商意识,精明,在村里崩石头卖钱,只是思想观念落后一点,看不长远。
这位“丑角名家”的幽默,透着厚积薄发的真功夫。他认定“笑果达标”是先听排练场是否有笑声,“熟人能相信,观众能认可,这个角色基本能成”。
陈琍珉坚持“丑中见美,往美中演”的理念,不仅不能让观众讨厌,还要有一点可爱。“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节奏、分寸把握不好,会让观众觉得很‘赖’。”
“净在这儿乱呢,当时不是我思想拐不过来弯儿吗,唉!”每句台词最后,赵老六都会加个口头禅“唉”。一个语气词根据场景调整语调,既能表现无奈、生气,也能表达欢乐,对人物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细节,是陈琍珉小时候随父亲拉煤时,对登封、新密一带人说话的风格的消化吸收。而平时喜欢把玩的手串,也被他丰富到角色里,通过拨动速度来表现情绪,用得恰到好处。
陈琍珉说:“如果没有喜剧角色,大戏是干巴无味的。就像一道菜缺乏味精,不润。即使绿叶也要在舞台上发挥到极致,同时又不搅戏,让观众认可。”
◆紧跟时代的步伐走
2016年初,曾执导《朝阳沟》的许欣因病在郑州去世。弥留之际,贾文龙来到医院看望,老人因为吃不下东西而身体瘦弱,但听到三团要创作“公仆三部曲”,激动地连连说:“对,就应该沿着这个路子走,要好好打造,不仅要把现有的剧目保留下来,还要不断创作。”
而当时光倒回到1977年,《朝阳沟》恢复上演时,银环的扮演者魏云就说过:“艺术也应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步伐走。总不能永远扛着《朝阳沟》这块金字招牌,时代迫使我们出新戏,否则,我们就会落后。”
如今,县委书记焦裕禄、村官李天成、乡镇干部马海明都被立上舞台,成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作品。《村官李天成》里的“吃亏歌”,《焦裕禄》里的“百姓歌”,《重渡沟》里的“干事歌”“钱字歌”,正成为群众喜爱的经典唱段。
刚开始扮演银环时,艺术家前辈就叮嘱杨红霞,“观众欣赏水平在提高,你们都经历了专业训练,身上有功、有身段,条件比我们那时好,一定要在不走样的情况下演出你们的风格”。跟着时代调整台词、唱腔,这或许也是《朝阳沟》60年常演常新的生命力所在。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三团建团后每一个时代,几乎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剧目出现。《小二黑结婚》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婚姻法》,通过艺术手段配合宣传;《香魂女》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倔公公犟媳妇》反映了时代发展中,新旧经营理念的碰撞;《全家福》为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的官员敲响警钟……《重渡沟》则是当下时代的写照,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样本。
导演张平执导了豫剧《村官李天成》《焦裕禄》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同样的题材如何获得新突破?这是张平一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他挖掘到马海明能说会道,有文艺才能,所以将剧目定位为带有喜剧色彩的正剧。
让观众津津乐道的震撼舞美,同样是主创团队勇于探索的例证。LED屏幕与数字化投影的大规模应用,在河南戏曲舞台上是第一次。
《重渡沟》的故事情节是开发旅游,使用现代舞台科技,来表现重渡沟的美,大大拓展了传统舞台的视觉空间。核心唱段中,舞台上贾文龙在展示乌龙绞柱动作表达苦闷的内心,后边的大屏和前边数字化投影上,竹子也拟人化地随着舞动,竹林、音乐和演员表演紧密融为一体,极大提升了艺术感染力。
“不是故意炫技,不是画蛇添足,舞美必须对情节有推动和提升。”张平说,戏剧讲究“一戏一格”,每一部戏各有各的展示手段,要根据剧情角色,深刻思考寻找到其独特的艺术样式。
2018年,为纪念豫剧经典《朝阳沟》传唱60年,老中青艺术家共同唱响《朝阳沟》。当时,90岁的拴保王善朴老师赶到排练厅,拄着拐杖回忆起老艺术家们扎根生活创作的往事,并语重心长地勉励演职员们:“咱们要不忘初心,要继续前进。”
在省人民会堂结束演出时,贾文龙已是满头大汗,他一边拿起纸巾反复擦拭一边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我们的初心,就是要为人民而歌,歌颂身边的英雄,讴歌中原大地上的好故事。”
夏日的河南豫剧院三团院内,绿荫葱葱,一座新建的剧院进入到最后收尾阶段,剧院以朝阳沟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