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8日电(袁秀月)“中国电影中呈现出何种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与海外观众如何认识中国文化息息相关。”8日,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召开学术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在发言时如是说。
黄会林发言。袁秀月 摄黄会林认为,随着中国电影的影响和国际旅游的发展,外国受众对于中国的理解正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品,可以有效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对中国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而据研究发现,相比未来题材、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依托当下时空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刻画,更能引起海外观众对当代中国文化符号和现实的认同。
她举例称,《红海行动》既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又有爱国情怀;而《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谊,还实现了对海外电影市场的全新突破。
不过她也认为,从世界电影市场的格局来看,中国仍处于迈向电影强国的行进之中。
“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叙事内容、视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宣发层面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效果。”黄会林说。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主办方供图论坛以“道路、经验与模式——全球视野下的新中国电影七十年”为主题,并设置“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文化自信、产业升级与多元格局”和“聚焦中国新主流电影:全球视野、国族认同与类型拓展”两个分议题。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围绕“现实主义创作”发言,他认为,现实主义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去年我们出现了多样化的现实作品,既有像《一出好戏》那样寓言体的,也有《疯狂的外星人》,虽然它们看起来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是充满了现实关怀和现实焦虑。”
尹鸿称,还有一种积极的现实主义,比如《我不是药神》,描写一个小人物在现实困境中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观,并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张颐武发言。袁秀月 摄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以“中国想象的建构:历史与未来”为题展开论述,他从三部影片入手,讨论了市民社会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在他看来,中国电影的风格与观众的想象有关。观众市场的扩大,将会放大中国电影的可能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廖金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等学者陆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据悉,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4月7日正式开幕,本届的主题为“新时代、新青年、新电影”。(完)
艾普奖|庄子峰荣获2 ITALIAN MODERN 设计,重塑生活的一种方式。 以独特、…
潜心打磨缔造唯一 劳斯莱 Bespoke高级定制的幻影长轴距车型——幻影“…
三星Neo QLED 8K电视,和这 在2021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三星在“First Look”…
三星电视:做时代的引领者 家电圈近期最值得期待的看点非三星电视莫属,除了一系列科技大片即视感的VLO…
影创科技集团董事长孙立荣 2019年度商界青年领军者获奖人——爱库存联合创始人冷静女士为孙立颁奖....…
共绘XR文旅蓝图,影创科技 此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意味着双方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影创科技与江西旅游…
南昌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熊冬 调研组一行在体验 5G+MR 全息智慧教室后对其丰富、直观、立体的教学形式表示赞许…
《少年三国志2》共筑军团 今天要给少年们介绍的就是中的军团玩法,快点跟紧队伍,不要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