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剧第二代掌门沈伐 家喻户晓王保长 心系传人有点愁
1986年,沈伐带着谐剧《零点七》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他用四川话表演谐剧,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最开始选的节目,并不是《零点七》。”1985年末,四川电视台推荐沈伐表演、凌宗魁创作的《听诊器》参加1986年的央视春晚。该节目在一审时就被“枪毙”,原因是该题材不适合春晚舞台。就在沈伐准备打道回川时,央视文艺部艺术指导焦乃积在舞台侧幕找到沈伐,问他还有没有其他节目,沈伐说多的是。“他问我舞台效果怎么样,我说才演过,效果还可以。他就指着舞台旁边,找了个小地方说‘你演给我看看’。”
沈伐当场表演了《演出之前》(包德宾创作),焦乃积连连叫好,兴高采烈地把沈伐拉到春晚总导演黄一鹤面前。
“当时在场的还有阎肃老师。我又表演了一遍,黄导是北方人,虽然没有全部听懂,但他觉得内容、效果都还不错。尤其看到焦乃积他们被逗得哈哈大笑,都觉得好,就定了这个节目要上。”沈伐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从确定节目到正式上台的40多天里,他一个人每天关起门没日没夜地排练。“很多演员都喜欢出去游览首都胜景,陶长进(川剧演员,1986年春晚《断桥》许仙的扮演者)约我出来耍,我不去,天天在屋头练。”
因为是纯四川方言,担心有些观众听不懂,黄导一再要求沈伐把语速放慢,再把太地道的方言词改换一下。“阎肃老师把《演出之前》改名为《零点七》。”《零点七》在后来的几审中都顺利过关,并被安排在黄金时间表演。功夫不负有心人,9分钟的《零点七》大获成功,打破了央视春晚均为普通话节目的格局,台词“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迅即成为流行语。
之后,沈伐不仅在北京与游本昌联合举办了《哑剧、谐剧》专场演出,还到全国各地巡演“沈伐谐剧专场”百场,场场火爆,使得谐剧这门艺术迅速在全国叫响,开创了谐剧艺术的巅峰时期,并由此确定了他作为谐剧第二代掌门人的地位。
1988年,焦乃积到成都挑选央视1988年春晚节目,沈伐的新作品《蓝贵龙接妻》(包德宾创作)被看中。为让该节目更加出彩,导演选择已经成名的川籍电影演员岳红与沈伐搭档,被更名为《接妻》的谐剧因此变成了方言小品。
沈伐与岳红配合默契,不负众望,台词“一,二,二点五”、“像麻将牌里的幺鸡”、“打我,打得个保质保量”迅速流传开来,也成了来自春晚的第一批流行语。“1990年,我又参加了央视元旦晚会,表演了方言诗朗诵《王啰嗦》。谐剧和方言诗朗诵都是王永梭先生创作的形式,我都带上了央视舞台。”
采访中,沈伐郑重地在他的70周年艺术及人生回顾珍藏版《沈伐其实正年轻》中,写下“岁月如歌”四个字。书中,回忆了他从艺几十年的艺术人生,大篇幅讲述了“王保长”这个独具四川特色的艺术喜剧人物。这是沈伐用了三十多年心血潜心研究、演出、打造的个人品牌和符号。
时间回到1976年之后,老电影《抓壮丁》重映,“王保长”这一角色为很多人津津乐道。四川人艺重排经典剧目《抓壮丁》,邀请沈伐扮演“王保长”。几乎同时,后来调入重庆市曲艺团的凌宗魁根据电影相关情节,创作了谐剧《王保长》,由沈伐表演,走红西南三省市。“仅舞台上演出的谐剧《王保长》就有3000余场。”
从艺数十年,沈伐出演了上百部方言剧,最为经典的无疑是“王保长”系列,其塑造的王保长形象已经成为经典。这一角色的口音特点,被业内人士称为“自贡川普卷舌音”。上世纪末,重庆电视台决定投资拍摄方言电视连续剧《王保长歪传》,导演很自然地想到了沈伐。
《王保长歪传》讲述王保长在抓壮丁中捞了不少油水后,上世纪40年代末又出新招,以“蒋总裁”的“新生活十诫”为名,勾结国民党腐朽分子对百姓大收捐税,搞得民不聊生。该剧在多家电视台播放后,深受懂四川方言的观众喜爱。“王保长不是脸谱化的人物,他可恨、可恶、可憎,又有点可爱。”为了让王保长“有盐有味”,拍摄期间沈伐常常抱着厚厚一摞剧本研究这个人物,甚至拍摄结束,晚上回到房间还要继续琢磨台词、准备接下来的表演。“我演王保长要有自己的路子,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后来,沈伐又拍摄了《王保长后传》、《王保长今传》以及话剧《抓壮丁》小品《王保长三嫂子》《王保长抓女壮丁》《三嫂子参赛》等“王保长”系列作品。其中,2006年4月开拍的7集情景喜剧《王保长今传》,由拉动四川方言艺术前行的“三驾马车”沈伐、刘德一、李伯清联袂饰演。“1997年,我们三个‘桃园三结义’,结拜了。那时候,他们两个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刘德一的《傻儿师长》、李伯清的散打评书,都非常受欢迎。我的知名度没有他俩叫得响,就想着也打造一个叫得响的人物。‘王保长’就是我的代表作。”
潜心研究、塑造王保长人物形象40年,沈伐对人物的理解、行为的表现方式、语言的表达都有自己的独创性。他用炉火纯青的演技把“王保长”演绎得有声有色,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艺术就是要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品牌。现在大家看到我就喊‘王保长’,这是我努力奋斗的结果。虽然辛苦,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无憾了。”
“谐剧要演好,真的需要深入人物。”沈伐说,自己能有这么多好作品,得益于搭档、曲艺编剧包德宾的剧本。“我80%作品都是他写的,我们一起深入人物、深入生活,在对人物的理解上,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16岁开始从艺,60年间沈伐从未离开过舞台,他感恩在从艺道路上老师、搭档、同仁对自己的帮助。为了感谢,他每个月都会把自己的政府特殊津贴打给教导过的老师。“以前是给王永梭老师的爱人江老师,江老师去世之后,就分成两份打给录取我的舞蹈学校两位老师。每个月18日,准时打过去。”
对于谐剧,沈伐由喜欢到热爱,由热爱到痴迷,由痴迷到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谐剧热闹的日子里,谐剧寂寞的日子里,我们都不离不弃,结伴同行,在辉煌谐剧的同时,辉煌着自己。”他也感慨,“一眨眼,我竟然走过了《零点七》!我困惑《这孩子像谁》的孩子已经有了孩子;我《接妻》接回的夫人,正笑盈盈凝视着我;更重要的是,《一百零九将》中的我,已经站起来了!”
如今,沈伐依旧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为了传承谐剧艺术,沈伐收了几十位弟子,光是“巴蜀笑星”就有王迅、叮当、王磊、高木木、大宝、刘海、张蓉等。“王迅高中就跟着我学谐剧,现在在影视方面成就不错。叮当现在是中国曲协副主席了,也获得了牡丹奖。其他弟子也都很不错。”
“沈家军”在不断壮大,但沈伐有遗憾,“现在谐剧是危机时期,谐剧第三代确实出了人才,但人才还是少。而且我这些弟子专门搞谐剧的不多,主要在影视方面发力,学习谐剧的时间不太够。好的谐剧节目也少,作品都少,演过来演过去还是那些作品。我在专业教导上确实很愧疚。”
2019年,是谐剧诞生80周年,为了推广宣传传承谐剧,沈伐计划办一个谐剧训练班,“谐剧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从我的角度来说,谐剧要在传承上发展,要让现在的观众喜欢,但发展不能离开谐剧的内核。”
第一次见到沈伐,是5年前华西都市报举办的第三届巴蜀笑星擂台赛上,他是评委。除了点评时的严肃严谨,更多时候,他总是嘴角上扬,眉眼带笑。当时以为,可能是从事谐剧表演几十年的原因,他的喜感与幽默早已融进骨髓,才反映在脸上。这次采访之后却有新的认识,因为有爱人黄家惠相伴左右,他能安心创作,安心演出。他的笑,是幸福的写照。
精心装裱的合影照、印有夫妻像的抱枕,提到对方时的幸福微笑……在沈伐家里,随处都能体会到夫唱妇随的感觉。“我们认识时我还在舞蹈队,她姐姐是我的同事,大家关系不错,她也常常过来一起玩。”年轻的黄家惠是一名川剧演员,身材窈窕,乌黑的长发,喜欢绑两个尾辫。鹅蛋脸上,一双大大的眼睛清澈剔透,让沈伐一见倾心。
在沈伐客厅电视墙右上角,有一张黄家惠年轻时的照片,“这是她20多岁的样子。”照片里,黄家惠扎着头巾,精致的五官,温柔而优雅,嘴唇微微上翘,说不出的美。恋爱中的两人,一个在成都,一个在重庆长寿。那时的“异地恋”没有电话,就靠写信联系。黄家惠记得,沈伐每周给自己写一封信,“信纸上盖了他专门做的印章。”
1968年,两人结婚了。婚礼很简单,双方亲友围坐吃了顿肉菜,见证了一对新人携手。“我们那时候结婚不像现在,好简单嘛。我还记得当时同事给的份子钱,一共是30多块。我们用这个钱买了一个纯毛的被子,一直用到现在还在。”
婚后,沈伐忙着舞蹈,忙着谐剧,家里的大小事务均由爱人操心。“她后来不演出了,到我们团里负责服装。”沈伐记得,自己曾在那间小小的换衣间,换过无数套由妻子准备、搭配的演出服。沈伐感谢老伴无私的付出,“我的艺术成就有她的一半。我的所有演出,她都是第一观众。因为有她,我才能专注谐剧、专注喜剧。”有外人在时,沈伐称呼老伴“黄老师”,每每回忆两人年轻时的过往,他都会微笑着看一眼坐在镜头背后的她。
如今,沈伐和黄家惠携手相伴50余年。现在的沈伐,也许不如年少那般鲜衣怒马,但每当抬眼,就有爱人陪伴在身边,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关天舜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