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游要破解三大难题
暑假是研学旅行最火热的时期。近年来,得益于文旅融合、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研学旅行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惊人,发展成果喜人。为了更好地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规模扩张,也要重视品质提升。研学旅行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拉动非周末旅游消费、加快供给侧改革和产能消化、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地方政府和各相关企业都纷纷发力,加入市场竞争。各方积极性高涨有助于推动市场发展、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扩大影响。当然,为了争夺客源而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有序竞争、树立品质形象是当前研学旅行发展初期需要高度重视的。
完整的品质管控体系的不足是出现无序价格竞争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研学旅行市场品质化发展,就需要让有品质的课程可以有市场定价权,帮助欲深耕者树立市场形象,形成优质优价的运行机制;要从标准升级、精品课程、优质导师、国家基地、体系构建等方面,构建优质优价的信号机制;要建立完善的研学运营企业资质等级机制,形成多元的研学课程名优分类机制,从而避免出现低价竞争搅乱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助力优质企业和产品脱颖而出,推动研学旅行市场高质量发展。
第二,重视学习知识,也要重视认识社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有关部门进行了系统谋划、推出了服务规范、评定了示范基地、公布了研学目的地,教育部还专门制定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来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发展的举措。
知不足方能再精进。在实际发展中,不少研学旅行采用换个地方学习课本知识的形式,没有真正地做到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换个地方进课堂”“换个地方逛展馆”等现象并不鲜见。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没有与国情教育、社会认知进行有效结合,研学旅行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创新性衔接的模式,降低了研学旅行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市场引导和产品规范中,要高度重视知识学习和社会认知内容的合理配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知行合一,不仅需要掌握来自书本的知识,更需要在走入“真实世界”中,充分了解社会,建立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重视文化研学,也要重视自然研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数研学旅行把重心放在文化研学上也是对此的一种呼应。不过,在文化研学中,除了传统的“讲一讲”“听一听”“看一看”“做一做”之外,更应该重视“想一想”“创一创”,更应该引导学生们用心去琢磨怎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价值、怎样更好地延续文化的生命,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感受、领悟文化的魅力,又应该怎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文化的形态。只有这样,才能从接受给定的研学产品转向提出无限的文化创意,真正做到“游中学”“游中想”“游中创”,通过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能力。
实际上,中小学生不仅需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不仅需要从历史的天空中领略呼吸文化空气,也需要从自然的馈赠中触摸大地神奇。在紧张的课业学习之余,在拥挤的都市生活之外,中小学生需要通过走向大自然,参与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重新恢复与生俱来但显然已经陌生了的“亲自然情结”。通过走向自然、走进自然,更深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会跟自然更好地相处,不仅是增强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的能力,也是激发他们创造力最好的方式之一。毕竟研学中的孩子们不仅要牢记历史,也需要面向未来。
(作者:厉新建 刘国荣,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