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巨变彩云南 谱写新篇章】文化产业的云南响声
气象万千的七彩云南,一块不断创造文化传奇的地方。
11月10日,被誉为“舞蹈诗人”的杨丽萍,甩掉受伤后使用的双拐,在长沙市上演舞剧《孔雀之冬》,这一天正好是她60岁生日。舞台上,她那呈现生命之美的孔雀形象,圣洁而绚丽,形象地反映出改革开放给她艺术生命带来累累收获的金色年华。
杨丽萍出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云南映象》以5000多场的国内外商演,创造了至今中国大型舞蹈演出场次无人企及的纪录,成为改革开放40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云南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歌舞云南”“文学云南”“音乐云南”“影视云南”,铸就了熠熠生辉的“文化云南”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发出文化自信的云南响声。
数据显示,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39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17亿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
以改革为动力
文化产业长足发展
从199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战略建设,到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从2004年“云南文化北京系列宣传活动周”活动开启大规模进军文化产业,到现在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创新,一直贯穿于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凡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文化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重大体制机制,云南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2014年制定的《云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24个方面117项改革任务。4年来,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转企改制,优化了文化产业布局,推进了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产业巩固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信息产业等持续发展。
我省的文化企业,从2014年不到14200户增加到目前的29197户,重点文化企业数量从344户增加到743户。云南文化、骏宇文博、微想科技、金彩影业等7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文化产业聚集区走向成熟。昆明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保山市5个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例已接近或超过5%,成为支柱产业。
“文化+”“互联网+”催生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新业态。2018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VR全景/AR/3D等数字视觉技术、虚拟现实、人机互动、机器人技术、巨型地幕影院等创意文化产品集中亮相,展示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无限空间和巨大潜力。
立足资源优势
特色产业焕发光彩
“彝绣产品走得了秀场,也进得了市场。”楚雄彝族自治州文产办副主任周兵介绍,2017年全州绣女5万余人,彝绣产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楚雄彝绣和彝族服装服饰不断亮相北京、上海乃至世界的时装舞台,精美的民族服饰和刺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落户楚雄的“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云南特点,实施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融合,云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201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以“金、木、土、石、布”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通过打造“地域牌”“民族牌”“特色牌”,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民间工艺品提质增效,稳步发展,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体系。
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开远根雕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
通过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一村一品”,花开城乡;通过文化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一批具有创新创意元素的文化企业生产的民族手工刺绣、扎染、民族娃娃、布艺包、斑锡、斑铜、乌铜走银等特色工艺品,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成为文化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植根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深厚土壤,演艺产业繁荣发展。《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梦幻腾冲》《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篝火晚会》等一批旅游演艺项目,长演不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就业。
发挥“天然摄影棚”优势,把影视产业打造成为重点、亮点产业,云南民族题材和历史题材显示出艺术创作拍摄的优势和独特魅力,不少作品获得全国性和国际性奖项,云南影视走进了一个新时代。涌现了《花腰新娘》《婼玛的十七岁》《杨善洲》《好大一对羊》《木府风云》《茶颂》《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锻刀》《西南联大》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影视作品。
“走出去”发展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7月7日,伴随着中国《小河淌水》和缅甸《瓦城的花朵》的音乐,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在仰光正式启用。来自云南的杨国正等3位老师,为缅甸学生讲授中国书画、茶道、面塑,缅甸学生专注的眼神,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这是记者在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看到的生动场景。
近年来,我省与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共建了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步伐,云南文化产业也走出国门,开启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云南样本”。
利用与南亚东南亚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的独特区位优势,以“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通过实施《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三年行动计划》,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发展之路,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走出去”格局。昆明市成为全国首批对外文化出口基地,图书报刊、歌舞演艺、广播影视、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工艺美术品等纷纷“走出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站得住”“能生根”。《吴哥的微笑》开创了在柬埔寨驻演的先例,累计演出超2300余场,成为我国在国外定点驻演时间最长的经典剧目,新知集团的华文书局在海外建成8个国际连锁华文书局,电视连续剧《舞乐传奇》开启了中缅电视剧合作的历史。
与中央外宣旗舰媒体共同创办《中国东盟南亚特刊》《桥时代》等刊物,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9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合作开办了6种语言14份《中国·云南》新闻专刊;云数传媒率先将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DTMB技术标准落地老挝、柬埔寨。
今年的云南文博会,签约金额达127.78亿元,1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参展,体现了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实效;定期举办的亚洲微电影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老越3国丢包狂欢节、目瑙纵歌节等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和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进入新时代,云南文化产业踏上新征程,朝着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整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