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作画22个月后,“夏语冰”就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展。日前,“她”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近百幅画作。
你可能会好奇,在央美学习22个月就可以毕业了吗?只用两年的时间竟能拿出近百幅画作做个展?
的确,这些对于人类艺术家来说,几乎是难以完成的工作。但对于化名“夏语冰”的人工智能“小冰”来说,已经将这些“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从化名“夏语冰”到用“七重人格”作画
在今年5月举行的央美2019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人工智能“小冰”化名“夏语冰”,展出了她的画作。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当时告诉记者,这些混入毕业展的AI作品并没有引起观者的质疑,相反其作品让人很难看出这是一幅AI画作。
仅仅两个月后,小冰在“她”的个展上一次呈现了七种风格的画作。策展人甚至给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赋予了不同的人格。
它们之中,有带有明显俄罗斯特点的风景画,也有具备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风格的作品,既有与法国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趣味相近的画作,也有日本浮世绘风格的作品。
邱志杰说,相关团队目前能发现“小冰”的作品至少有十几种风格之多。而此次展出的只是其中“最精彩的六个身份”再加上“小冰”自己的作品。
他觉得,学习某种风格,对“小冰”来说并非难事。“‘她’的学习能力之强、胃口之好都已超过人类”。
事实上,AI对绘画风格的掌握已超出人类。“绝没有一个人同时能画浮世绘、伦勃朗、梵高的风格。”邱志杰认为,小冰的状态“已经是一个艺术圈了”,而没有一个个人可能和一个艺术圈相比。
“就像拿柯杰、李世石来跟AlphaGo下棋,根本就不公平的。AlphaGo等于是有五、六个九段高手在想最好的下法,综合两种策略来跟柯洁、李世石下,这是不可能赢的。”他说。
科技=艺术?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当科技如此深刻地介入艺术领域,科技与艺术似乎已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邱志杰更是直接表示,二者的工作方式完全一样。“真正的艺术家工作起来就是一个实验者,就是做实验,一个一个课题去克服,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
他觉得,艺术家要解决材料的问题、形式的问题、空间的问题,就要去展开实验。“这个实验有时候不对,一定是艺术家再回来新改实验条件。这个工作方法和科学恰好是一模一样。”
他说:“最近这一两年我们推科技艺术这个概念,也开了好多艺术与科技的各种会议,永远会引用福楼拜那句话: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遇。但我觉得它们就没分手过。”
在邱志杰看来,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界限或许只是人们看待角度的不同导致的。
“今天我们看着是艺术品的东西,比如说越王勾践剑,是青铜器,上面有锈蚀的锈迹,还有文字。其实那个是当时的国防尖端技术,那个也是科学,只是现在被当作是艺术了。”
“人类教小冰画画像猫教老虎”
虽然AI所创作的画作已经能办个展,而且还是有七重身份的个展,但目前艺术界对此并未完全接受。
这些AI画作是“小冰”在向过往236位西方著名人类画家学习后,再通过给定的文本或其他创作源激发,独立完成的作品。
这种创作方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与AI写诗的逻辑相似——都是先对人类的作品进行学习,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在一般人看来,这似乎很难称得上是“创作”。有展览现场的观者就多次向记者询问,“这能算是创作吗”。
邱志杰知道,即使在艺术界内部,对人工智能作画也有不同看法。
不过他认为,“小冰”的数据比人大,脑子转得比人快,还不休息、生病。“所以‘她’可以想出很多点子,甚至也会自动做市场调查……”
在他看来,今天AI的处境其实和几百年前摄影术刚产生时的情形一样。当时画家的工作被照相机所取代,但同时绘画也被重新定义了。
“我觉得人类教小冰画画有点像猫教老虎,是在培养一个‘敌人’,但是只有这个‘敌人’够强大,艺术家自己才会进步,人类自身才会进步。”(宋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