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绘图
项目领队
讲到这里,良渚古人的这张淘宝订单,就是一部呼之欲出的悬疑大片。
最后的坑,什么时候填上,我们只能静待专家学者们的更多发现。
其实,如何解开良渚人的秘密,考古人的目的,并不是解决玉料的原料,或者什么工艺,而是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换句话说,德清中初鸣的这个制玉遗址作坊群,跟良渚古城,有什么关系?
作为继良渚古城外围庞大的水利系统、临平茅山大面积的水田,以及玉架山多环壕聚落的又一重要发现,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丰富了良渚古城外围考古的内容;同时反映了远距离大规模专业生产的模式,为讨论良渚文化晚期的社会结构、聚落模式和手工业经济模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它属于王的地盘
那会不会是国营制玉中心
这两年,方向明经常从杭州城西的家出发,骑车到德清,31公里,骑2个小时,对这位运动狂人来说,小菜一碟,这是从杭州到遗址最近的路线。
而良渚古城离德清中初鸣的距离,只有18公里,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
当年的这个制玉作坊园区,离王还是很近的,比茅山还近。
严文明先生曾在《华夏文明五千年,伟哉良渚》中说,“茅山遗址发现的八十多亩的水稻田,很可能是良渚国的国营农场。”
有国有粮仓,有国营农场,那么中初鸣,会不会是一个跟良渚古城有关的制玉集散中心?
方向明先从距离角度作了一番分析。
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说过,良渚古城的粮仓被烧掉,这里2.4万斤(莫角山东),那里40万斤(池中寺粮仓),可以推断古城的人口数量在2万人左右。于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郑云飞博士推算出了当时的粮食亩产量:141公斤,300斤不到。
照这样的亩产量,就需要2000到3000个茅山那样规模的村落(遗址)来支持良渚古城的日常运转,因为古城里的人是不劳动,不种水稻的。这么一来,我们的调查范围就拓展到了1000平方公里,自然就包括了余杭的东部,以及德清。
所以从距离上看,中初鸣这一带需要被王照顾到,反过来说,也需要为王服务。
离得不远但又不太方便
良渚古人为何要在这里建厂
再来看墓葬。
保安桥遗址点发现的四个墓葬中,陶器的组合方式,就是鼎、豆、罐、壶,这和良渚遗址群的出土配制一模一样,属于良渚人的标配,成组锥形器作为头饰,更是典型。
但是,到了嘉兴地区就会不一样,像海宁小兜里的盉就特别多,包括桐乡新地里,酒水器比较发达,而跑去上海看,双鼻壶就会特别多(双鼻壶很少埋在墓里)。但中初鸣的酒水行业好像看起来不发达,“我想喝酒肯定是喝的,可能因为离王挨得比较近,比较严格,不太敢喝多,禁酒,否则刻玉器要眼花的。”
所以,这个遗址被专业表述为良渚古城外围大型制玉作坊遗址群,跟水坝一样,前缀也是“良渚古城外围”。
最后来看交通环境。
方向明觉得,这里的地理位置其实蛮有意思的——近,但还不是特别方便。
虽然它靠近现在的苕溪和京杭大运河,但水网太发达了,就跟摆迷魂阵一样,容易拐到死胡同里去。
所以,这个地方做玉器,并不是特别适合,与原料产地有一定距离,周边也没有特别大的聚落,方向明认为种水稻也有难度,太低洼,台面的海拔只有2米多。“无人机飞上去一拍,全是水汪凼。”
为什么良渚人费尽心思要把制作低端玉器的工厂放到这里?
现在,我们还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最后确定与良渚古城存在密切的关系,这意义的重要性就更毋庸赘述了。”
接下来,考古队员会进一步了解这批订单产品的流通、支配,将做大量矿物学微量元素的检测,来确定这批产品的去向,它的背后买家,究竟是谁。
手工业考古,就是这样繁琐,但,值得期待。
2019年,中初鸣的调查也将继续,随着长江下游国家大课题的开展,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今年的调查重点将以雷甸为中心,覆盖200余平方公里。随着调查的开展,该区域的面貌及其与良渚古城的关系将会越来越清晰。
而目前,中初鸣遗址也面临当地建设特色小镇所带来的极大的保护压力,“建议当地建设部门切实履行保护职责。”在“十大考古”终评上,代表“良渚玉”发言的考古学者朱叶菲说。
一句话干货
记者(以下简称记):牛在哪里?
方向明(以下简称方):遗址群面积大,年代和性质明确,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最大制玉作坊遗址群,丰富了良渚古城外围考古的内容,更体现了良渚文明和良渚古国的高度发达。
记:玉料怎么样?
方:山料特征鲜明,说明良渚晚期用玉和获取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是良渚晚期社会发生嬗变的征兆之一,也为正在寻找玉矿的课题提供新启示。
记:玉料来自哪里?
方:山上直接开采,目前有迹象显示,有可能来自西侧的天目山系中。
记:做哪些产品?
方:产量大,种类单一,以锥形器为主。我们将通过无损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的比对,确定产品的最终流向。
记:为什么说这里是制玉作坊遗址群?
方:遗址出土的大量玉料、玉器半成品、残件、少量成品和磨石、砺石、雕刻器等加工工具,以及相关遗迹现象,是确认专业性制玉作坊遗址的重要证据。
发现的规模范围那么大,才叫遗址群,进一步工作,不但要解剖麻雀那样了解每个遗址点的生产格局,还需要总结整个群的生产模式,这对于讨论良渚文化晚期社会结构、聚落模式和手工业经济模式非常重要。
记:那么,做高端玉器的作坊遗址群在哪,有可能发现吗?
方:我觉得发现的可能性极小。
透闪石软玉利用程度相当高,比如镶嵌(粘贴)技术,有些小的玉粒,比米粒还小,还会装饰到漆器上,也就是说,该用上的玉料都最大可能利用了,所以不可能像中初鸣,废料、半成品就这么扔掉。因为材质不好,比如边角的地方,不只是坑坑洼洼,还有气孔,那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切到一半,就扔掉了。(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