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退休以后,家住史家社区的张迎星更忙了。作为国家一级建筑师,他把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又捡了起来,画胡同里的百街千巷环境整治,画胡同口的菜市场,教街坊四邻在老瓦片上画画儿……张迎星为此还上电视、上报纸,成了“网红”。这些,都因为他有了一个新头衔——社区艺术家。
朝阳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为了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培养一支居民文创队伍,挖掘、创作、展示、传承老北京特色文化和胡同乡愁,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发起了“朝阳门社区艺术家”计划,要在五年内发掘100位社区艺术家。
今年农历小年,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传统味和文化味十足的胡同庙会,其中,“社区艺术家文创雅集”格外受欢迎。
打头的是张迎星,他给大家分发自己原创的胡同风景画明信片,还现场为观众手绘各种简笔画小猪;挨着的是朱红奶奶,她为大家送上的是自己手绘的水彩年画;后面还有现场挥毫写春联的、剪纸的……走到这个展位前,大家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穿越到了记忆中的春节。
这是社区艺术家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做胡同文创的专业人才很多,为什么要在居民中挖潜?
2016年,朝阳门街道把史家胡同22号腾退出来,清走了水站和报纸分送点,聘请第三方机构——北京昭微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来运营,建成史家胡同文创社。
“来胡同参观的人,有时候不知道该看什么。走进文创社,大家就想看到真正的老北京记忆。外来创作者很难捕捉到胡同的魂儿,居民在胡同里生活了三四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的作品带着回忆、饱含情感,远比书本上和讲解词里的更鲜活、更有人情味儿,更能够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北京昭微设计负责人马牧思说。
家住史家社区的朱红家庭,曾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76岁的朱奶奶毫无绘画基础,但她就想用画笔来回忆自己的前半生,用画画来表达对党的热爱、对父母亲人的感恩、对多彩人生的诠释。踢毽子、摘棉花、晒童年……她的画就像给记忆拍照,让人看了总是情不自禁联想到自己。
截至目前,史家胡同文创社已签约15位社区艺术家,他们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8岁,才艺包括绘画、摄影、书法、剪纸等,经过文创社的二次开发,他们的原创作品已经衍生出40多类、上百种产品,涵盖党建、廉政、司法、社区建设、百街千巷故事、胡同礼物、养老、妇女儿童等系列作品。
成为社区艺术家,给了入选居民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社区艺术家队伍不断壮大,带动了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有了抓手。(于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