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俺牛比给钱都高兴,来年春天就能产下第二头小牛犊了,而产的第一头小母牛现在让俺伺候得老待人稀罕了,后年也能产崽儿了……”日前,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同益街道瓦房村78岁的滕凤龙老人家里,刚侍弄完一大一小两头牛吃料的老人随意找个地儿坐下,捏了捏自己因患类风湿致残的双腿,想着不久的将来,自家能新添一头又一头的小牛犊,憨憨地笑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持低保户滕凤龙养牛是2016年大连市普兰店区慈善总会“造血型”扶贫的一个试点。养牛至今,滕凤龙已成功摘掉了低保的帽子,对于今后的生活,老人一家盼头儿十足……
精准帮扶助脱贫摘帽
位于帽山脚下的同益街道下辖7个村均为低收入村,是普兰店北部山区最典型的贫困街道,也是低收入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区域。同益街道共辖6660户2.16万人口,其中低保户426户、残疾户246户、分散五保户121户。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除去180户由残联定向扶持绒山羊养殖的低保残疾户外,仍有79户既有养殖能力又有养殖意愿的低保户急需扶持。普兰店区慈善总会通过对这79户的调研摸底发现,疾病和残疾正成为其中不少家庭摆脱贫困的“拦路虎”,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慈善精准扶贫的切入点首批便聚焦在其中12户“因病致残、致贫”的低保户上。
2016年底,大连市普兰店区慈善总会试点启动“造血型”扶贫项目,争取大连万达慈善情暖万家活动项目资金6万元,对同益街道于德英、滕凤龙、崔尚玲、盖凤琴四户低保残疾家庭实施畜牧养殖扶持,每户捐赠母牛一头。
时过两年的回访调研发现,除盖凤琴因病逝无法养殖将牛卖掉外,其他三户每户都产下一头小母牛,其中于德英、滕凤龙两户还因此成功摘掉了低保的帽子。照着这个势头儿饲养下去,“母牛产母牛,三年变五头”的脱贫致富美好愿景虽难实现,但也未尝不可期。
造血扶贫送关爱
补扶贫“短板”要下“绣花”功夫,这种功夫体现在实事求是上,体现在因地制宜上,更体现在扶到“点儿上”与“根儿上”。为了使项目滴灌到户、靶向到人,作为项目设立方的区慈善总会,通过前期试点、深入调研,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项目服务方普兰店区残疾人绒山羊养殖协会为依托,与项目实施方同益街道协作配合,且积极争取大连市慈善总会配套扶持运作的新路子。
至此,由慈善运作、协会引导、街道实施、低保户居家养殖的“造血扶贫送关爱”项目雏形已现。
随后,在市、区两级慈善总会的牵线搭桥下,大连臣星商贸有限公司和大连三川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两家有担当的“领头羊”企业各注资10万元,为慈善产业精准扶贫提供了充足的“养料”。2018年12月28日,乘着这缕东风吹来,“造血扶贫送关爱”慈善项目正式启动。在普兰店区残疾人绒山羊养殖协会举行的启动仪式现场,同益街道12户有养殖能力的低保家庭每户领取了一头成年母牛。
“有了‘造血扶贫送关爱’项目,脱贫攻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大连市普兰店区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聂品介绍说,对于这场既有“硬投入”又有“软服务”的战役来说,确保“可持续”还需进一步的跟踪评估效果及整合扶贫资源,努力让慈善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