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主题为“教育 AI 未来”的贝尔科教发布会在深圳圆满举行。发布会上,贝尔科教创始人、董事长王作冰,提出了AIQ理论。
在此次发布会之前,AIQ理论尚不为公众所熟知。而实际上,王作冰早已将之提出并由贝尔科教投入研发与应用。据了解,AIQ理论是本次发布会的重头戏,也是这场发布会的核心支撑。与IQ(智力商数)、EQ(情绪商数)等相通,AIQ代表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合作、竞争的能力指数,包含创造力、学习力、沟通力以及数据力,是衡量个人人工智能能力高低的标准。
AIQ与人类未来成就呈正比
为什么王作冰会提出AIQ理论?追根溯源,AIQ理论的诞生需要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谈起。
人工智能概念问世距今已有60余年时间,在此期间,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直到近些年,人工智能学科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各式各样、各种用途的人工智能开始广泛渗透到人类工作与生活中。例如当下很火的万物互联概念、无人驾驶,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人机合体、人工皮肤、脑部指纹等。王作冰甚至大开脑洞,提出大量收集人的数据,形成“数字人”,让人类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值得注意的是,“投身”到劳动领域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抢夺”原本属于人类的工作机会。劳动岗位被取代可以说是当代人类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但是面对拥有高劳动效率、长劳动时间、低失误等方面优势的人工智能,人类似乎并没有太强的竞争底气。
当然,人工智能不止会带走工作机会,也会创造新工作、为人类社会再次进化提供催化剂。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说过,“如果我能够和计算机合作,把人工智能留在身边,整合我们的强项,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强调,人工智能的强项在于记忆、逻辑、精准以及快速,而人类的长处则是直觉、感情、想象、创造。在人工智能社会,人类不必纠结人工智能的强项。开发自身优势,发挥在制定规则、繁衍文化、创造新知、谋求发展方面的长处更显得重要。
王作冰也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人类最后一个发明,接下来的世界需要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同面对。人工智能正在觉醒,人类需要驯服人工智能并为我所用。此时,AIQ就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衡量个人AI能力高低的标准,一个人AIQ有多高,在未来取得的成就可能就有多高。
人工智能时代之下,AIQ怎么培养?
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每个时代在到来时,都需要教育这座人才熔炉调整方向,向社会输送能满足时代发展的人才。比如说,在工业时代,IQ理论迅速占领教育高地;信息时代,由EQ主导教育风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需要的,则是AIQ。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在培养单一能力型人才、知识型人才、跟随者,而我们发现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恰恰是与我们相反的。”徐扬生教授认为,当前的教育无法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当在四个方面着重发力:培养文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强非知识型的教学与考试以及培养学生自我能力。
当下我国的教育更侧重智力的开发,而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社会,需要多种综合能力,尤其是人与智能交互的能力,即AIQ所涵盖的创造力、学习力、沟通力以及数据力。基于AIQ理论,贝尔科教开发了多系列产品,如贝尔编程双师课堂、Mabot球形教育机器人以及BeBO智能教室等。王作冰说,AIQ是贝尔科教开发这些教育产品的起点,也是归宿。
如今,贝尔科教已然依托拥有核心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独有的课程研发理念,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平台联动及机器人大赛平台,建立了人工智能时代全新的创意科教体系,是国内唯一具有自主核心理论、矩阵式、全产业链科教平台。
早在成立之初,贝尔科教就提出“一堂课的初心”,旨在建设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堂课,让孩子从每一堂课获益。王作冰反复与团队强调,“我们的工作是教孩子。课堂上的那一个半小时,只是一线员工工作当中的一部分。但对孩子来说,那是他的童年,是他的启蒙,也许是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刻。做好一堂课就是贝尔教育的初心。”
8年来,贝尔科教将“一堂课的初心”落到实际教学中,通过课程设置有顺序、有逻辑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抗压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背后逻辑就是AIQ。
据王作冰介绍,贝尔科教根据AIQ理论成立了全球AIQ课题组,全球各地教育、人工智能、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凝心聚力推动AIQ理论发展,以期在未来反哺教学活动。
王作冰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教育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说, “贝尔科教不是一家培训公司,而是一个教育企业。我们的团队也正是唤醒孩子灵魂的那群人。贝尔科教拥有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AIQ理论,希望开创全新的教育流派,培养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