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两会热词有哪些,人工智能肯定会被提及。如今,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被写入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走向“深化”应用的大背景下,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响应,他们在两会期间,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两会报道。从虚拟主播到 AI 机器人,从人民网大楼前台到两会新闻中心,随处可见人工智能的身影。
不止内容呈现,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分发,从商业模式到媒体管理,人工智能正渗透进整个传媒行业,一个全新的智媒体时代正在开启。
从机器人“记者”到AI主播 两会报道迈入智媒时代
两会历来是媒体的竞技场,各大媒体都会派出精良的报道团队,拼内容、拼创意、拼技术、拼口碑……相比往年,今年两会的媒体竞争更加激烈,机器人“记者”、人工合成 AI 主播、VR 直播技术、虚拟演播室等纷纷被运用到报道中,助力两会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呈现、内容分发等环节,给广大网友带来声色俱佳的报道体验。
今年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是主流媒体纷纷采用机器人助力,不断提升媒体内容的生产效率。比如,人民网就和猎豹移动合作,打造了 AI 机器人——“小融”。两会期间,“小融”在两会新闻中心和人民网大楼上岗,不仅可以接待引领记者和代表,还能用甜美软萌的声音,为大家播报两会新闻。你可以随时向它提问,比如问它“两会视频”、“介绍一下人民网”、“今天天气怎么样”……这时它会滔滔不绝地为你答疑解惑。
中央广播电台总台也启用小度机器人作为记者助理,通过搜索全网相关的文章、网友评论和热搜,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预测本场记者招待会的热词,并为媒体工作者提供大会区域位置查询、人脸识别、拍照、周边查询、聊天娱乐等服务。
除了在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环节为记者提供助力,在呈现方式上,虚拟主持人的出现也为两会报道锦上添花。
新华社就推出全球首个 AI 合成女主播 —— 新小萌。这位女主播在形态、体态和动作上和真人主播完全无差别。连海外媒体都惊呼,除了嘴唇动作稍显僵硬外,她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在内容分发环节,浙江广电集团在两会期间探索研发了“新蓝算法”,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分析,根据用户个人兴趣爱好,传达信息。
当传统的图文报道不再满足用户需求,人工智能赋能下的融媒体就成为两会的新亮点。
从互联网+到智能+ 传媒业一直走在技术应用前沿
传媒业本质上是信息的传递,信息传播天然就是新技术载体的试验田。早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业一直走在技术应用的前沿。从最早的门户网站,到各大新闻App,我们接受新闻的方式,一直随着技术的演变而改变。如果说两会是技术赋能媒体报道的试金石和竞技场,那么,在传媒产业,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让信息从产生到流转再到呈现的环节,都发生了质变,AI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
在内容生产端,无论是腾讯财经推出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搜狐推出智能股市播放系统“智能报盘”,还是新华社的机器新闻生产系统“快笔小新”,都可以在最快速度内做到对财经、股市、体育赛事等稿件的自动撰写。
还记得2017 年的九寨沟地震么,在地震后的 18 分钟内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就自动编写稿件,仅用 25 秒出稿,540 字并配发 4 张图片,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 8 大项。
当人类还处于惊愕的 25 秒,机器人就已经迅速完成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自动写稿的全过程。
新闻内容的分发,也从原始的报刊渠道,走向了个性化。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新闻App,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推荐,可以为人们推荐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让每个人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变成了头条。在内容检测和管理的环节,人工智能系统的接入,可以让检测更加高效。比如 Facebook 已经在使用一套人工智能系统来监测 Facebook Live 和 Messenger 中的不良信息,以帮助用户防止自杀。这套系统会对社交帖子和评论进行分析,积极和负面的情绪,都会触发不同的信号。
尽管人工智能的出现,代替了传媒产业中原有的繁琐复杂的内容,但很多从业人员都认为,人工智能在好奇心和创造力上目前还远不及人类。主持人杨澜就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到,“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却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确能取代一些重复率比较高,比较机械的工作,但是很难取代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尤其是提问。一个机器人很容易学会一万种问题回答的方式,但很难问出十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如今,人工智能正成为传媒行业效率提升的加速器。不过,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人类仍然拥有主宰能力。未来,将AI技术优势和人类优势完美结合,才是传媒业发力的方向,惟此,智媒时代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