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奋斗在经济建设第一线
新四军老战士赵霞:中原突围巾帼不让须眉
李建安赵霞伉俪摄于1948年豫西军分区。 受访者供图
16日,赵霞(中)参加《复兴大业战旗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画摄影展、以《唱响中国梦,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跟与会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开栏语
每位老兵都是一段历史,每次讲述都是一份家国记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四军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当年流传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民谣,是拥军爱民的真实写照。现在,有一批新四军老战士就生活在广州,用自己的光和热践行着永不磨灭的新四军精神。从本期起,《南方日报·广州观察》将推出“新四军精神永不磨灭”系列报道,聚焦生活在广州的新四军老战士身上的一段段珍贵的历史,敬请垂注。
“首长,让我留下吧,我不怕苦!不怕死!”“你年纪太小,又是个女孩。”“不,我一定要跟着部队走,我生是部队的人,死也要当部队的鬼!”这段对话发生在1946年,今年90岁的赵霞,回忆起当年“死缠烂打”申请加入参与中原突围部队的情形,仍心潮澎湃。
在新中国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9月16日,《复兴大业战旗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画摄影展、以《唱响中国梦,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广州举行,赵霞是获邀参与活动的新四军老战士之一。
在书画摄影展中,一幅由70位从70岁到102岁不等的革命老战士共同题字的7米长卷尤为吸睛。赵霞的签名也在上面,老战士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庆祝祖国的70岁生日。
“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别人笑称我是资历丰富的小战士。”从抗日战争时参军,解放战争中经历中原突围,新中国成立后到广州奋斗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工作第一线,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90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
●南方日报记者 黄颖川 吴雨伦
16岁开始革命生涯
1929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户贫困潦倒的农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赵霞。
在赵霞年少时,她的父亲赵圣欢已是中共河南信阳特委负责人,在许昌师范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当时,父亲的工资大多用于工作的活动经费,家里生活拮据。
“日本人来到我们县里,所有的学校都不开学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打到河南西平县,赵霞的家乡沦陷。赵霞的父亲赵圣欢决定让赵霞参军,抗击日军侵略。
赵圣欢告诉赵霞,在豫西有共产党部队办的军政干校,从小重视教育的父亲希望赵霞去那里学习。赵霞带着父亲写的介绍信,步行80多里,找到豫西军分区。16岁的赵霞成为新四军队伍中的一名新兵,开始了革命生涯。
在豫西军分区的军政干校学习6个月后,赵霞被分配到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以张贴标语、唱歌、演话剧等形式宣传和发动人民群众支援部队,抗击日伪军。因工作卓有成效,当地的群众积极参加新四军,抗日队伍不断壮大。
在赵霞参军后的第二年,1946年,她的父亲和叔叔们在40天内被国民党杀害,母亲和妹妹历经波折躲在山上,直到1948年才和赵霞团聚。
亲眼目睹战友牺牲
1946年,蒋介石用约30万人包围中原军区,企图一口吃掉中原军区的5万余人。
“为帮助当时在东北的战线取得胜利,我们必须牵制住他们。”赵霞说。根据部署,中原军区决定与之周旋并伺机突围,千方百计拖住30万之众的国民党正规部队,用自己的牺牲支援全国战场的战略展开。
赵霞仍记得当年6月26日那个夜晚,月朗星稀。趁着夜色,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悄无声息地从湖北大悟的宣化店地区开始战略突围。赵霞部队完成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后,领导们接到上级电令,命赵霞的部队保留三分之一的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其余部队立即向西突围。
由于年龄小,当时被人戏称为“小丫头”的赵霞,原本属于被分散安置隐蔽的对象,但赵霞听了动员后不愿被安置,就跑去请求司令员坚决要跟随大部队行动,开头的对话也就是在此时发生。
望着眼前这位神情坚毅、目光如炬的女孩,部队的首长们终于同意赵霞的请求。
越过山丘,踏上无人走过的山路,杂草比人高,洞坑石头挡道。夜间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路上跌跌撞撞,赵霞的脸、手、衣服都被划烂撕破。一路下来,她擦擦身上、脸上的血迹,继续跟着部队前进。
“当时最大的奢望,就是能美美地睡上一觉!”睡觉这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对赵霞和她的战友们来说却是奢望。赵霞所在的部队每天疲于赶路,晚上也常与敌人遭遇。那时人困马乏,大家累得几乎虚脱,趴下可能立刻就一睡不醒。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战士牺牲在突围的途中。
为避开国民党的军队,部队要走崖边的羊肠小道。人只能侧身紧贴崖壁,用手借助崖壁上的树根慢慢移过去。部队里有个年轻的报务员小丁,身上背负着几十斤的报务设备,再加上自身的体重,小丁手抓的树根断了,连人带报话机一起跌入了黑漆漆的谷底。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赵霞只有17岁,那段突围岁月于她来说刻骨铭心。
在老百姓帮助下成功突围
突围前,部队里每人的干粮袋装了“面豆”为食,面豆是用杂粮和白面搓成的面团子,炒熟了,饿了就抓一把吃。突围几天后,面豆吃完了,山上荒无人烟,山下都是国民党军,无法下山觅食,部队陷入缺粮的境地。
这种情况在行军到一个山头时得到改善。这座山长满野山楂,红红的一片。战士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采摘树上的野山楂充饥,连皮带核一起咽下肚。就这样吃了两天,山楂果肉酸涩,加上大家连核一起吃,这样就有收敛作用,所以战士们都排便不畅,肚子胀得受不了。
了解到蓖麻籽能解决这一问题后,部队决定派当时个小、不容易引起注意的赵霞下山去找老百姓要些蓖麻籽。换上花布衣裤,赵霞二话没说就下山了。
赵霞明白,不能找富户帮忙,只能找穷苦人家。但她心里有些忐忑,蓖麻籽在穷人家是点灯照明用的,被老百姓当作宝贝,他们会给吗?
“当时大家虽然苦,但是听说我的来意和情况,每家都凑了一点给我。”就这样,赵霞带着一包蓖麻籽回到部队,这包蓖麻籽帮助战士们解决排便问题。
回忆起这一路的突围,赵霞很感慨,在那样艰险的日子里,如果没有百姓的帮助,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鱼水之情让她难忘。
“我们新四军一路行军,不拿老百姓的东西,不偷不抢,老百姓才会相信我们。”赵霞说,部队有时会借住在百姓的院子里,离开还会帮他们打扫干净,就是这些点点滴滴让新四军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这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延续。1949年,广州解放,百废待兴。1950年,赵霞来到广州,广州在当年还遭受了国民党空军的轰炸,工作的开展极其困难。
当时,部队驻扎在沙面,宁在路旁休息,也不干扰当地居民。不仅如此,部队还经常帮助他们,逐渐得到百姓的支持。渐渐地当地的居民会帮他们买菜、买物资,工作局面慢慢打开。
在纪念中原突围60周年时,赵霞总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参军及参加中原突围时年龄很小,为什么如此坚定跟着部队?”
赵霞的答案是,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先烈的激励。
在9月16日的活动现场,有不少人前来和赵霞合影,希望能和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多多交流,从她的只言片语里追溯新四军的精神,她笑着答应了。
“我们的前辈,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为了民族解放大业,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就牺牲。想起那些逝去的战友,唯有以勇于战斗、不懈的努力来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和告慰他们在天的英灵。”赵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