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与生态涵养区结对,首建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全市16区精诚协作——
共绘首都“绿水青山图”
门头沟的绿水青山为京西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金谊平摄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这些日子,门头沟潭柘寺镇南辛房村正张罗着一件大事:成立村集体旅游合作社,与外头的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发展精品民宿。
南辛房村是门头沟区的低收入村,发展民宿“脱低”的想法一两年前就有。这次能快速上马,用村党支部书记张震的话来说,是因为有了实打实的扶持政策——前不久,西城区与门头沟区各出资4亿元,成立了乡村振兴绿色产业专项资金,支持门头沟发展精品民宿等绿色产业,“有政策就有奔头!”
生态保护不只是生态涵养区的事。去年11月5日,本市出台了《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区域协作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城区通过直接给予财政资金,或通过支持引导绿色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多种形式,对生态涵养区进行多方位的支持。
西城与门头沟、东城与怀柔、朝阳与密云、海淀与延庆、丰台与房山、顺义与昌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平谷……半年多来,结成对子的城区和生态涵养区走动频繁,不仅在生态环境、低收入帮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各具特色的务实合作,而且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已落地,数亿跨区资金正在注入生态涵养区。
决不让保护生态的人吃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两山”理论在全国上下已成为共识。
在北京市的版图上,绿水青山主要分布在生态涵养区,即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总面积11259.3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市总面积的68%。为保护好首都生态,早在上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明确:为首都保护好生态,是生态涵养区的头等大事。相应的,对当地政府工作考核,也以生态指标为先,不再是GDP一把尺子量到底。2017年出台的新版总规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10多年来,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成绩斐然,2017年的一组统计数字显示:
生态涵养区7区PM2.5年平均浓度除个别区外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多数处于50微克每立方米上下;
森林覆盖率达到53.25%,比全市高10.25个百分点;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9平方米,比全市高60%……
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大力度的生态环境保护,客观上也限制了部分产业的发展。“方圆百里不能见一处冒烟儿的。养鸡养羊这些传统的畜牧业,也在全面退出。”一位山区干部这样说道。镇里的财政主要靠转移支付,仅靠镇里出手,无力支持低收入村脱低致富。
但保护和发展,并不总是一对矛盾,“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018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前往生态涵养区密集调研,建立长效跨区域帮扶机制、“全市一盘棋”共同守护首都生态的思路逐渐明晰。在当年7月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在今天北京的城市空间格局中,生态涵养区的位置绝不是‘垫底’,而是‘压轴’。”“好的生态环境,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也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基础。”“决不让保护生态的人吃亏”“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不是几个生态涵养区的事,而是全市共同的责任”……
短短3个多月后,《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保护环境不吃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式落地。
共护共享绿色生态资源
北京市的7个生态涵养区中,门头沟是唯一一个纯山区,辖区98.5%都是山地。有着千年采煤史的门头沟,自从10多年前全面退出采矿业之后,一直处于艰难的转型爬坡阶段。而与之结对的西城区,是北京市无论财政收入还是教育、医疗、科技等资源最有实力的城区之一。
结对仅20多天,双方就签订了《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结对协作框架协议(2019-2022年)》,其中一个亮点是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乡村振兴绿色产业专项资金。西城区一次性出资4亿元,门头沟区2019至2022年每年出资1亿元,资金总规模8亿元。
今年7月份,来自西城区的4亿元资金打入了门头沟区财政账户。“过去都是市财政转移支付,这种跨区的横向转移支付,历史上是头一回。”门头沟区财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为此市里专门制定了跨区转移支付的手续和资金管理办法。
按照双方约定,这笔专项资金重点围绕促进门头沟区45个市级低收入村、29个区级低收入村的发展,合力打造精品民宿。这是绿水青山门头沟,当前抵达“金山银山”最便捷也是最现实的路径。近些年,在延庆、怀柔、密云等山区,发展民宿带动村民致富已有不少成功的尝试。
消息传开,不少村庄“闻风而动”。据门头沟今年上半年统计,全区有6个镇32个村有发展精品民宿意向,预计可盘活242个闲置院落、900多间房屋。
开头提到的南辛房村,就是其中一处。虽然靠着交通干道潭王路,但这个千户左右的村庄多年来在经济上都没什么起色。“地太少,种什么赔什么。”村支部书记张震新当选没多长时间,想着另辟蹊径带领村民脱掉低收入村的帽子。早两年,他就考察过密云、房山的民宿,在南辛房村本村,也有一个刚起步的民宿项目,是一家公司在村里包了几个院子,自己设计打造的,今年上半年刚开始试运营。
眼下,村里闲置的院子有的是,但农民没有办民宿的经验,“自己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张震说,7月份以来,村两委广泛动员各户,用自家闲置房屋入股组建旅游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与外来的投资公司合作,开发精品民宿项目,入社农户除了有稳定的房屋租赁收入,今后还能按比例享受民宿的分红。
在门头沟大山里,这一招儿还是新鲜事物,不少村民在观望,但有10多户“脑子活、胆子大”,先行一步把自己房屋交到村集体,“现在区里不是有8亿的扶持资金吗,等我们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够条件就能申请,我还挺有信心。”张震说。
不仅是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宿产业,西城区与门头沟区的结对协作现在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今年春节前,门头沟的各种土味儿“年货”摆到了西城展卖;上半年,西城区携低收入村结对企业、有意向投资的文化旅游企业和金融企业等30余家优良企业到门头沟区对接;两区共同设立“高精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门头沟积极梳理,重点向西城区企业推介中关村门头沟园1.89平方公里和新首钢4.1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传承“红墙意识”和“红色基因”,7月中旬两区联手在门头沟雁翅镇打造“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京西红色党性教育基地……
7月15日,西城区和门头沟区共同设立的13个专班,还分别签署了各自领域2019年的重点合作事项,双方约定,将在干部人才、公共资源、就业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门头沟区将承办西城区自主组织的徒步活动,共享“绿水青山”。
结对合作各领域“多点开花”
其它结成对子的城区和生态涵养区也互动频繁。各结对区在生态环境、低收入帮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发展、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了多元化合作,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又各有侧重。
如东城区-怀柔区重点推进教育领域合作,两区教委签订了4年的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方案并逐年制定计划,加强中小学校一体化办学;两区还计划共建雁栖河生态廊道,整体提升怀柔科学城生态环境。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区结对协作非常具有针对性,也带动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如朝阳区-密云区重点加强密云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密云水库智能监控项目,已基本建成潮河体育休闲公园并成功举办生态马拉松比赛;两区还计划在密云生态商务区共建高科技研发“双创中心”,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以京沈高铁为纽带,企业总部办公在朝阳,配套研发、生产在密云的协同发展模式。
海淀区-延庆区则重点加强中关村园区合作,延庆园已承接海淀现代园艺、冰雪体育、新能源环保等企业30家;海淀区疾控中心每周还派出5名专家服务保障世园会公共卫生安全。开发区-平谷区重点推进通航产业协作,计划成立“通航高新技术产业联盟”,为开发区无人机测试提供场地。
丰台区-房山区重点推进解决交界区域历史遗留问题,近期将联合治理跨区界的北刘庄沟,为周边区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协调推进京良路西段建设,已明确拆迁出资比例,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顺义区-昌平区重点打造昌平区延寿镇全域景观长廊,共同推介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加强合作。
“真金白银”的支持也必不可少。按要求,各结对区通过直接给予财政资金等形式展开帮扶,对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的支持规模每年不低于1亿元,对房山区(山区)、昌平区(山区)的支持规模每年不低于0.5亿元。
目前,各结对区之间明确的横向转移支付资金已拨付到位。西城区一次性出资4亿元,门头沟区每年配套1亿元成立总额8亿元的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财力重点帮助低收入村打造精品民宿。海淀区每年出资1亿元、延庆区每年配套5000万元,共同组建四年6亿元的结对协作专项资金。平谷区利用开发区每年1亿元资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朝阳区1亿元、丰台区5000万元、顺义区5000万元已拨付相应结对区。东城区已拨付6000万元,其余资金计划以项目共建等形式落实。
2020年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北京的青山、河流、林地,有赖于每一位市民的守护,特别是职业看山人、保水员、护林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日复一日地看山、巡河、护林,为北京构筑了生态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如何让这部分人“不吃亏、能受益”,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着力在思考的问题。
农民看山护林,政府给补贴,这项政策始于2004年。4万余名生态林管护员成了职业守山人,春夏管护,秋冬防火,守卫首都宝贵的森林资源。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7年间,全市山区森林面积从550万亩增加到872万亩;山区森林覆盖率从46.55%增加到56.7%。
市区财政对生态林管护员的补贴标准也在逐渐增加,从2004年的每月人均400元到2018年每月人均638元。“虽然也涨了,但相比于物价的上涨速度,这个涨幅还是太低了。”不少护林员表示,要安下心来做职业守山人,补贴标准还应适当提高,特别是在纯山区。
去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其中一条就是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让看山、护林、保水的人民群众实现绿岗就业增收。并且还提出“到2020年,本市要实现空气、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涵养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也就是说,除了山区生态林,重要的河流、湿地、生态保护区等都要建立起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这对于门头沟区清水镇来说,是个好消息。该镇距离北京城区100多公里,是北京西部山区最偏远的镇,也是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北京第一高峰灵山的所在地。镇域内还有一条清水河,是北京母亲河永定河的支流。全镇32个行政村,抬头见山,低头见河,处于山水环抱中。为了保护生态,镇里的100多家煤矿在2010年前已全部退出,这一两年传统畜牧业也分批次退出。可是传统产业退出去了,新的绿色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当前镇里发展产业面临的一大瓶颈是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镇域内,按照保护区的相关规定,核心区一草一木都不能动,更别说发展生态旅游了。
对于这类重要的自然保护地,如何实施生态补偿,已纳入相关部门的调研课题。同样的,今年重现碧波荡漾的永定河,从不少村集体土地上穿流而过。如何对这部分集体土地进行生态补偿,也在研究中。在北京,“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正越来越多。
链接
北京市生态补偿大事记
2004年
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农民看山护林,政府给补贴。
2009年
《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实施,野生动物毁庄稼最高补偿80%。
2010年
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拿出4.3亿元,对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山区县进行生态效益补贴。
2014年
北京市为全市1100万亩林地上森林保险,遇火灾、虫害等可获保险补偿。
2015年
北京出台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规定上游向下游区排水时,需进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如果水质不达标,将给下游区政府治污补偿。
2017年
北京市山区生态效益补贴从每年4.3亿元提高到7.5亿元。
2018年
北京出台《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等,引导城区对生态涵养区进行多方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