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追随巴金 感受上海深厚文脉
1923年秋天,巴金进入上海南洋中学当住读生,从此上海的石库门、亭子间、小阁楼里,处处都留下他的身影,他的著作如惊雷般震颤了中国文坛的神经。巴金在上海留下无数印迹,上海也激发了巴金最旺盛的创作力。可以说,是上海成就了巴金,巴金也成就了上海。我们可以随着巴金的脚步,感受上海的悠悠文脉。
图说:巴金故居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摄
巴金一生最后的居所
徐汇区武康路113号,巴金一生最后的居所。他在此居住了40多年,在这里,他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随想录》等作品。如今,巴金故居免费参观,门口有工作人员发门票,游客还可以拿着门票去主楼后面的辅楼里免费盖章留念。
巴金故居是一幢漂亮的花园式洋房,故居的花园延续了巴金的生命,虽然故人已逝,但巴老当年亲手栽下的植物依然繁茂,广玉兰粗壮的树干需要两个人合抱才围得起来。故居正前方挂着一幅巴老开怀欢笑的照片,客厅中几个大书柜,把整个墙壁都占满了,书柜里全是巴金的著作。客厅外面的走廊是封起来的,巴金称作“太阳间”,晚年的巴金因为腿脚不便,常在太阳间写作、沉思,《随想录》的后两卷便是在这里创作的。
故居二楼左边是巴金的卧室,床头正中摆着一张夫人萧珊的黑白照。书房的壁炉上,放着一尊巴老的塑像,出自苏联雕塑家谢里汉诺夫之手,巴老对这尊塑像非常满意。书房外的走廊也是封起来的,同样放了书桌、书橱、书架等,是巴老白天喜欢呆的地方。巴老就是在这两张书桌上,写出了《友谊集》《赞歌集》《倾诉不尽的感情》等散文集,晚年巨著《随想录》的前三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家》《春》《秋》创作地
巴老创作《家》时曾住过两个地方:宝山路宝光里14号和陕西南路步高里14号,但前者已经在早年战火中毁坏。步高里在陕西南路287弄,整个步高里分为左右10段,居住着300多户人家。步高里的石库门建筑融合了西洋联排房屋风格,依然保存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风俗。
1937年,巴金搬入霞飞路霞飞坊(如今淮海中路淮海坊)59号三楼,他在这里写完了《春》。霞飞坊59号,现为淮海中路927弄59号,系三层的新式里弄楼房,大门边墙上刻有:“著名文学大师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淮海坊共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199幢。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模仿了法国式的住宅,安装了钢窗,有壁炉烟道和抽水马桶,厨房内安装煤气,是上海比较有特色的、中外结合的历史建筑。1939年10月到次年5月,巴金在此完成了长篇小说《秋》的写作。抗战时期,巴金离开上海辗转于广州、桂林、昆明、贵阳、成都、重庆等地,回到上海依然住在霞飞坊。1946年,夫人萧珊与女儿小林自重庆返沪后,巴金遂在此安家,直到1955年乔迁到武康路的寓所。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