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工展会,港人的集体记忆
▲参观者在工展会现场品尝小吃(12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摄
新华社记者洪雪华、闵捷
创办80载以来,香港国际工业出口展销会(以下简称“工展会”)已成为香港市民的生活符号,也是他们辞旧迎新的纪念仪式。
港人的集体记忆
“工展会是香港最大型的户外展览会,包罗了各类香港产品,很多香港市民都会去,我曾在工展会上听过著名歌星邓丽君唱歌。”68岁的香港市民王春林七八岁就随同父母逛工展会,至今回忆起来仍不掩兴奋。
“以前的工展会规模比较小,摊位比较少,但每年我们都能买到一些新产品。”每年的工展会上,都不乏和王春林一样的香港市民,他们身背背包,带着小推车,成为展区里的“购物达人”。
“自参加第四十届工展会起,南北行已成为工展会的常驻参展商,工展会之际,我们推出了很多新产品,增强了品牌知名度。”南北行业务经理林飞跃介绍,香港开埠后,部分内地南方货物会经香港运到北方,从事这种业务的商行被称为南北行。20世纪50年代,南北行开始经营参茸海味,在香港参茸药业界享有盛名。
“我第一次参观的工展会是在红磡举办的,当时展出很多纺织机器,主要以宣传工厂技术和机械为主,推广香港的工业产品。”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徐晋晖回忆道。
“印象最深的是‘工展小姐选举’活动,很多香港市民都会入场观看。”徐晋晖介绍,为了让大众关注女性在工业界所担当的角色、吸引女性投身工业,1952年第十届工展会首度举办“工展小姐选举”,开创了香港选美比赛的先河,也成为工展会的标志性盛事。
“近年来,除了香港市民,很多内地居民和旅行团也会专门到工展会购物。”徐晋晖表示,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未来工展会将会吸引更多内地游客。
80载兴衰见证历史
“工展会曾多次停办又复办,虽有80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只举办了53届。”徐晋晖说。
上世纪30年代,内地征收高额关税,港商转而开拓南洋市场,并于1935年参与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国货展览会”,自此港货在南洋备受欢迎。
成功开拓海外市场后,为了加强香港市民对本地工业产品的认识,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与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于1938年在中环合办工展会,40家参展商共设86个摊位,展出超过200种产品。次年,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开始独自主办工展会。
然而,“二战”期间日军侵略香港,工展会于1941年被迫停办。直至1948年,工展会才复办。
1967年,工展会选址于红磡新填海区,首次设立“国际机器原料陈列馆”,展出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最新原料及工业机械,从此名声大噪。
1974年,因缺乏合适的展览场地,工展会再次停办。在此之前,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于1938至1974年间,共举办31届工展会。
1994年,第32届工展会重现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短短4天展期吸引了20万人次入场。2003年,工展会转移至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场地沿用至今。“维多利亚公园无疑是大型户外展览的理想场地。”徐晋晖说。
与时俱进的“岁末嘉年华”
工展会上至今仍能看到不少香港老字号的身影。在展会现场,一个摆放巨型甜醋罐模型的摊位吸引了不少香港市民,这是香港百年老字号同珍的摊位。同珍以生产酱油和甜醋为主,至今已参展十余年。
“历届工展会,我们都会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创新,增加品牌的吸引力。”香港百年中医药老字号位元堂高级销售经理张煜俊介绍,位元堂新设血管健康测试站,为入场市民测试血管硬度及评估心脑血管风险。
“香港老字号都会参展,很多本土新品牌也会在工展会亮相。”徐晋晖表示,工展会已成为众多香港本土品牌的宣传平台。
80载春秋,时代风云变幻,工展会在不断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市民们可以网上购物,然后来工展会取货。”工展会与香港网上购物平台HKTVMall合作,改变市民的购物方式。
“为了更好促进香港制造业的持续增长,工展会除了全面展示香港产品,还包括香港企业于海内外制造或持有的各种产品及品牌。”在徐晋晖看来,工展会的产品早已不再局限于香港。
市民们数十载的支持,也让工展会一直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与东华三院合作,于展会期间邀请80位80岁的长者与工展会共同庆生。地中海贫血儿童基金、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禁毒处、惩教署、香港单亲协会等社企通过义卖的方式,也在工展会中有了“一席之地”。 新华社香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