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记者 马常艳)刚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对此,专家认为,此次降准释放政策加码信号,有利于优化流动性结构,利好实体经济发展。为保持稳定的市场流动性,未来仍然有降准的可能。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加上即将开展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所释放的资金,再考虑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做的因素后,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此次降准的力度超出以往,体现在:一是全面降准,而非定向降准;二是一次性降准两个0.5%(于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共计1个百分点,而历史上大多数是一次降准0.5个百分点。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前频繁的MLF操作和其他流动性操作相比,此次全面降准释放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货币宽松信号。相比MLF和逆回购,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是永久性的,这也意味着银行更便于配置长期资产,例如增加贷款投放、或者购买企业或政府债券。此外,与MLF相比,降准对银行的成本也更低。
为何选择在此时降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唐遥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明显,需求端持续低迷,12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跌破荣枯线,更需要央行加强逆周期调节政策托底经济。而此次降准的目的主要在于稳定就业市场。降准将释放流动性给一些中小企业,起到保护就业,促进投资的作用。
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并非大水漫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降准政策分两次实施,和春节前现金投放的节奏相适应,有利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同时也兼顾了内外均衡,有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展望未来,专家认为,央行需要通过未来的经济数据情况来判断是否降准,综合来看我国仍有一定的降准空间。
汪涛预计,今年央行可能再降准至少200个基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预计,未来每个季度仍有降准的可能,以便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从而营造适宜的货币信贷环境,保持市场流动性稳定。一是,我国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已经连续4个月减少,随着我国外贸顺差趋于收窄,预计外汇占款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需要继续通过全面降准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二是,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看,这次降准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13.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相对高位;三是尽管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确保了市场流动性需求,但由于其期限短和成本高等原因,不利于金融机构做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因此,需要继续通过全面降准置换MLF,优化流动性结构。
同时,作为总量政策工具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要发挥好结构性作用,通过定向降准,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进一步优化MPA考核、制定授信尽职免责细则等,切实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沈建光认为,此次降准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六稳”后,政策的再度发力。他预计,2019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压力较大,而伴随着政策发力与中美贸易摩擦压力有所缓释,下半年可能会有所企稳,全年经济可能呈现前低后高态势。